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时热点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发布时间:2022-03-09 09:37:12
信天游是陕北黄土高原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深沉而苍凉、奔放而宏壮、豪迈而悠扬,回肠荡气、馥芳飘香、感染力极强,集中展示和准确反映出典型的地域特

“信天游”是陕北黄土高原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深沉而苍凉、奔放而宏壮、豪迈而悠扬,回肠荡气、馥芳飘香、感染力极强,集中展示和准确反映出典型的地域特色与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

在中国散文界,有一位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被人们誉为“陕北的信天游”。他撰写的一篇题为《信天游》的散文作品,还被作为中考内容而引人关注。

他就是从革命圣地延安走出的著名散文作家刘成章。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我要放声唱响家乡信天游”,

刘成章散文创作的“现象级”崛起

刘成章1937年农历正月12日诞生于陕北高原的延安城里。他的父亲15岁就参加革命,是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也是延安唯一的高等小学的校长,既在延安接触过毛泽东,也在庐山接触过蒋介石。但在刘成章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间,享年28岁。他留给爱子的遗产只有一件,那就“刘成章”这个名字。此时母亲只有20岁。母亲贤淑,克已,宽厚,令亲友们无不叹服。她含着泪改嫁的丈夫没有几年又去世了。母亲在深重的苦难中,把刘成章和后来生的三个弟弟拉扯成人。

刘成章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题为《我真佩服田双》的短文,被《延安报》刊登,这是否算他“文学创作”的开端呢?如果是,说明后来的大作家刘成章的“创作工龄”,从小学时期就开始了。

到了中学,刘成章开始发奋写诗。他的功课是班上前三名,作为“最优等生”被保送升入高中。诗写了不少。刚上高一时,九首诗被选入省上的青年作者诗选之中。他退学去了兰州,想找文艺界的亲戚“当作家”,未果,失望中返回西安。在未读完高中的情况下,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一年后和王苓女士结婚。他依然苦读苦写,发表了一些诗作,其中刊登在光明日报的《延安雨》等颇有影响。

“文革”期间他被调到延安歌舞剧团,成了专业创作人员。他与人共同创作的大型歌剧剧本《三十里铺》排演后,1978年到西安参加了汇演,并获得二等奖。他还写了不少诗歌和歌词,《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圪梁梁》《黄土里冒出一团火》等唱遍全国、灌了唱片,有些北京和东北的著名歌唱家也唱过。由他作词的女声独唱歌曲《崖畔上酸枣红艳艳》还入选中央音乐学院的示范教材。

1981年元月,刘成章重返西安,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文学期刊《绿原》编辑、编委,大型文学双月刊《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也就在这一时期,他开始了散文创作。

就像技高一筹的老农“种啥成啥”,刘成章1982年在《散文》上发表的第一篇散文作品《转九曲》,就荣获了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这是他迈出了“中年变法”的关键一步。由此开始,他把文学创作的重点转向散文创作,他的名字很快被全国逐渐熟悉并引起重视。1987年6月,他调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副书记。本职工作之余,一直坚持着散文创作。《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临潼的光环》《安塞腰鼓》《望秦俑》《黄河魂》《榆林》等散文佳作接二连三,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等报刊上发表,多次获得带有全国性质的奖励。曾被数十种书刊转载、选入和评介。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到目前,刘成章已出版散文作品集十多本,包括《黄土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纤丽的阳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成章散文选》(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刘成章散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羊想云彩》(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刘成章散文》(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 袖珍典藏本,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清晨之边》(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家山迷茫》(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名家散文自选集 安塞腰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出版),《安塞腰鼓》(开明出版社2018年出版),《安塞腰鼓 关中味》(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拓展阅读书系,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年鉴》对刘成章及其作品给予很高评价。著名老作家郭风撰文说:“刘成章等同志的成就,给予陕西的散文创作以引人瞩目的地位。”终于,他获得了我国散文的最高奖项,首届鲁迅文学奖。

是什么“诀窍”使刘成章的散文“盛誉峰起”呢?刘成章说:“我是卖生活的。卖豆腐的不能没有豆腐,卖瓜子的不能没有瓜子,那么,你是搞散文创作的,你就不能没有生活。生活是最根本的东西,离开了生活,我就没猴儿耍了!”是的,他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并在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创造的激情讴歌美好的新生活。他以“老黄牛般的顽劲、韧劲”勤奋地笔耕。陕北20多个县,他全部跑完了,有的已经去了很多遍。1986年他作为陕西省委下乡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在千阳山区下乡工作生活一年,工作之余他先后写下了《飘香的菜园》《冬日的春色》《这样的诗意》《一千颗太阳》《受伤的小县》等一系列优美的散文篇章见诸报端。如今已誉满天下的散文名篇《安塞腰鼓》,就是他那时在千阳县城关镇写成的,邮寄给《人民日报》没多久,就全文发表了,工作队里的年轻同事高兴的要与他“同喜,随喜”,他只好自掏腰包请大家“搓了一顿”。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刘成章曾说:“我要下苦功夫打好陕北这眼深井”。为了深入生活、写好陕北,为了在陕北尽可能地多看、多问,多跑一些地方,多增加一些亲身感受,他曾有过多次“冒险”的经历,付出过通常情况下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刘成章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在黄土高原的肥壤沃土上“扎下深根”,不断地从陕北民歌和信天游中获得启发,孜孜以求地在老区人民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发掘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富矿”。经过深入开掘和精心锤炼,他写出了一篇篇具有一定深度和份量、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作品。其中有描写周总理回延安动人情景的《激动的土地》,有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老虎鞋》,有表现民族的尊严、革命的骄傲、人民的自信的《清凉山》,有五彩缤纷、刻划时代美景的《米脂赋》,有歌颂崇高母爱和民族精神的《在古老的土地上》,有高唱黄土高原大气磅礴的《山峁》,有追忆、呼唤延安精神的《市场沟》,还有抒发改革情怀的《黄河魂》……

在他的散文中,笔下真情尽现。如他歌颂母亲:“母亲穿着毛蓝布衣衫的身影,就是我的蓝天;母亲温存亲切的笑容,就是我的太阳。我紧紧地趴在母亲怀里,就象吊在地畔上的一颗瓜蛋蛋,就象贴伏在秸杆上的一穗玉米棒儿”。他深情地写道:“母亲对我的爱,充满了她的整个一颗心!如果把母亲的心儿碰一碰,滴在我身上的,全是爱,全是!!!”所以他如泣如诉地写出“我不能没有母亲,就象万物不能没有赖以活命的土地”"(《在古老的土地上》);他进一步写道“人民是我们的母亲”;他字字千钧地畅呼:“洒出我们的赤热心血,把母亲的像塑得更好一些吧!”(《为母亲塑像》,见《文学家》创刊号)殷殷赤子心,浓浓报国情,由此可见一斑。

刘成章生长在“黄土高坡”,他的散文里满怀着对黄土地的爱,他的笔端饱蘸着黄河的情。在《黄河魂》中他写道:“打动着大地感情的黄河啊。/古老的巨石般的传说,在它的河心浮沉、翻滚。/它崭新的大浪般的故事飞溅到岸上,岸上立即是一片密匝匝的激动的坑子。/黄河,载着这些传说和故事,在秦晋高原的崇山峻岭中,飞泻,旋流,跌宕。它以一刻也不安分的进取的波涛,宣泄着力量和气概。它以辉煌得近似梦幻的粗重线条,画一河虎威,画一河龙啸,画一河卡车和摩托车的狂放,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地汹涌而去!”

在他的眼底、笔下,黄河水情深,黄土地义厚,它向人类、向世界“迷迷朦朦地展示着一个字:黄,黄,黄,直到天的尽头……”

刘成章崇尚“敢为天下先”的求实创新精神,所以在他的工作生活和散文创作中,常出现“神来之笔”。在一篇题为《蔓子上的触须》的散文中,他这样描写一颗丝瓜的触须:“时而象颤动的弹簧,时而如凌空的鞭影;时而象涓涓细流,时而如鸣禽的令人陶醉的啭音——就以这样多变的形象,不知疲倦地活动着”——追求着光明,创造着新生。他的散文创作,也正如同他笔下的丝瓜的触须一样,充满着刻意求新的日见其功的创造和追求,因而写出的东西往往独具一格,引人入胜。

“他是描绘陕北的第一小提琴手”,

刘成章散文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从延安鲁艺一路走来的老作家李若冰(1926.10--2005.3),是以《柴达木手记》出名的散文大家。他生前非常喜欢读刘成章的散文,看到一篇读一篇,一边读还一边写下读书笔记,他把这些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洋洋洒洒五千字的文章,以《刘成章的散文风格》为题,作为刘成章散文集《黄土情》的序言发表。文中说:“读成章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艺术的耐人寻味的享受。他的散文每篇都别出心裁,有真情,有灵气,清朗朗的,活鲜鲜的,一下子把你套进他乖巧规定的情境之中,使你非读下去不可”。李若冰先生说,刘成章在陕北“信天游”里泡大,他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抓住心灵中一次次不寻常的颤动,揭示人生的底蕴,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你能感觉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见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种幽默,一层诗意。“如果谈成章的创作风格,那么他在‘勿忘我’中探索的是真情,真情是他作品里的精髓,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色。”“作为创作个性存在,成章散文的另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在风格上追求一个‘土’字”,李若冰认为:“成章追求土,不仅因为他熟悉土,热爱土,这与他的艺术观有关系,他实际上在探索散文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他并不反对别人‘洋’,而他刻意求土,走自己的路。尤其是他具有灵敏的艺术感觉,因此,无论是记忆深处的人和物,新生活中的人和事,甚至很少引人注意的土的东西,在他眼里都是闪光发亮的,是有诗意的土,有灵光的土,能唤起他的乡情,激起他的热情。”“他捕捉生活的亮点,也可以说在捕捉美点,捕捉土气。换句话说,他追求艺术上的土气,也是在追求美点,追求亮点。也许,这就是他的散文有土气、灵气而又有美点、亮点的缘故。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艺术观念有自己的探索,而且执意要走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风格来。”(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原载《黄土情》,刘成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评价刘成章的散文时写道:刘成章的散文,一身土气、两袖春风,“抓把黄土手捏碎”,楞是从黄土地里捏出油来。它是散文诗,是黄土诗魂的风味散文。要是说散文以诗魂为上的话,那么,应该说,刘成章散文的诗魂是信天游,大胆浪漫的、纯朴实诚的、情意绵绵的、悲凉苍劲的、妙喻连珠的、七色斑斓的、琅琅上口的、高亢悠长的、此起彼应的、白到家又短到家的如天籁自鸣、声声拨动心弦的的信天游。刘成章的散文,里面有诗,有画,有悦耳的旋律;是可以吟唱、能够出声的散文。刘成章写陕北地方特色的散文堪称美文,是名符其实的“艺术散文”。他说:“当今文坛,写陕西风情的散文家,超过刘成章的也许一个两个;写陕北性灵的散文家,能有几个写得过刘成章的?”(闫纲:《刘成章的散文——无韵之信天游》,原载《羊想云彩》,刘成章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在中国当代散文界,刘成章是独立的,是鹤,不是鸡。”著名评论家王仲生说:“刘成章刻画出了绵亘万里的黄土高原总括形象,是描绘陕北的无人可比的第一小提琴手。”以提出“散文形散神不散”著称的文化学者肖云儒,曾以《刘成章的散文“信天游”》为题评论说:刘成章有点像他笔下的安塞腰鼓,乍看拙朴沉厚,一旦响起来,生命便激越地翻飞,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跳跃。刘成章也有点像他笔下的“信天游”,有时冲淡悠远,如伫立于天际的白云和沙原,有时又飞高遏低,以—股炽热灼烫你的心魄。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刘成章是很“大气”的,其笔下的“散文”本身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陈忠实生前曾撰文说:“刘成章的散文具有独立的体例,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散文。这种特色之所以能形成,我认为是成章对生活有独特的体验。这种特色概括起来讲是:壮气、大气、内秀。没有哼哼唧唧、矫揉造作之气。文章写得真诚坦率,与他的整个生活体验是一体的。成章的散文风格别具一格,个性鲜明,很有嚼头。”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向阳,在其文学评论《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的“信天游”特色》中说,刘成章的陕北风情散文,首先闪烁着诗意的美,几乎篇篇都是构思精巧的“诗的锦彩”。其次,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构成了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绚丽的色彩美。在奇思妙想之中,在丰富而生动的比喻中,刘成章呈现给读者的,是饱含着作家情思的、色彩斑斓的一幅幅陕北风情画,灵性充沛,个性鲜明。第三,幽默与诙谐的情趣,表现岀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的情趣美。第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情并茂的语言,构成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的语言美。

“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主编王剑冰在该丛书序言中说:“刘成章的名字对读者应不陌生,他的多篇散文都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刘成章是陕北人,多年来,虽换过不少单位,却始终未离开过这片热土。因而他的散文创作,总是以陕北高原为抒写对象,《安塞腰鼓》《七月的雷雨》《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黄土写意》等,无不是将民风民俗中的世风人情,作为对家乡那种深深的浓烈感情的一种释放与表达。他的信天游式的歌风,夸张的诗情,让人有一种急迫,一种奔放的感觉,仿如高原之风,迅疾而浓烈。1998年之后,刘成章第一次走出黄土高坡,并且一走就走得好远,到了大洋的彼岸。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春节后我将长风破浪,赴美探亲,挂我陕北羊肚子手巾为云帆于太平洋的涛上,密西西比河的浪中,寻找一些新的生命感悟。’这个感悟他寻得同样很深,那是两种河流所派生出的生活、信仰与价值观的强烈对比,作者一篇篇命笔写来,涵义悠深,音萦曲长。”(原载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之《清晨之边》,刘成章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刘成章多篇散文入选教材或试题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扛椽树》《走进纽约》《读碑》《七月有雷雨》《压轿》《信天游》《小区的喜鹊》《带着风声的花》等8篇散文作品,先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16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1986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散文《安塞腰鼓》,是刘成章散文的代表作,被誉为“一首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先后被选入人教版、高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上教版等8种版本教材,并成为当代散文中高居榜首的朗诵对象,已被上百位朗诵艺术家和许多晚会采用,成了互联网上的版本众多的朗诵保留节目。有网民在人民网发表文章认为:“一百万篇‘烂脏货’也比不上刘成章的千字美文《安塞腰鼓》!”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由于刘成章的作品影响深远,2018年,他的的散文《信天游》中的一句话,作为选择题,被列入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考试后,考生的思维却难以止息,家长和老师也关注起来,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可以说,那天晚上,数十万的北京人,过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不眠之夜。不久,光明网刊登了一篇文章,文前编者按说:“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1题选择题,答案‘红圈圈’‘圈圈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7月4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回应称,该题目符合《201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并未超纲。近日,《信天游》作者,8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刘成章撰文,就此作出回应。”

刘成章在1700多字的《关于“绕着月亮转圈圈红”》的回应文章中说:这次2018北京中考语文试题中,有我的作品《信天游》,对于末尾那句话试卷所提出的问题该怎么回答,所谓“红圈圈”和“圈圈红”,学生、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发生了一场尖锐而有趣的争议。这期间,不断有人希望我作为作者,赶快站出来说几句话。很对不起这些热心的朋友们,我迟至今天才站了出来。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蛋一经下出,就成社会的了;接着怎么运输怎么销售怎么烹制,就与鸡毫无干系。如果在这些环节上还希图让鸡站出来说些什么,并且把它看做最权威的评断,让它一锤定音,那实在是难为鸡了。但是在这期间,由于争议的互不相让,也衍生出对那句话的负面看法,这样,我就不能不说话了。

刘成章说,我的文章的那句原话是:“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圈圈红。”这是我的一句很得意的句子。因为它很有动感,很有味道;因为它诗意地透露出我对陕北的无比热爱。但有些朋友却说:这句话是方言,与普通话不搭界。刘成章从语法及“文学作品要不要追求地方特色?要不要呈现民族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解答。最后他写道:“我要以《信天游》作者的身份,祈愿可亲可爱的同学们,少年朋友们,祈愿你们在这次红红火火的争论中,笑呵呵地忘记那点分数的差别,昂首迎接来日的朝阳和飞鸟。”人民网等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了这篇文章,有的网站还把题目改为《<信天游>作者刘成章回应北京中考考题争议声明全文》。这桩“公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

2018年7月15日,《光明日报》还刊登了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高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邢向东《谈谈陕北方言里的重叠词——从“转圈圈红”说起》的文章,其中说:“刘成章是陕西省延安市人,考题答案‘转圈圈红’正是延安话的说法,意思是‘一圈一圈接连变红’,通常用来指陕北特产红枣在即将成熟时,从枣蒂处开始一圈一圈地逐渐由青变红。在本题中,作者先用一个比喻,希望自己像信天游一样高高飞起;又以这个比喻为基础,进一步利用拟人手法,让这高高飞起的信天游就像月晕一样,绕着月亮一圈一圈地变红,为陕北这片厚土增光添彩。见过月晕的人都知道,它往往绕着月亮形成里外几层光圈,煞是好看!所以,‘绕着月亮转圈圈红’真是得之自然的神来之笔!”

通过这次考试,暴露出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短板,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刘成章并未刻意追求作品的进入课堂,却以他的从生活中汲取的艺术语言,重重地撞击了语文考试,对我国的中学教育做出了深刻的贡献。

2019年,刘成章的散文《小区的喜鹊》,列入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试题。2020年,刘成章的散文《带着风声的花》,列入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试题。教育部新编初中教材拓展阅读书系,选录了刘成章的50篇经典作品,以《安塞腰鼓·关中味》为书名,2019年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专为初中生量身定做的课外读物。”

“要把一世人当成两世人活”,

刘成章的创作领域更加开阔

刘成章坚持笔耕不辍。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不能延长生理生命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作品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延续生命的社会长度。他曾不止一次对笔者说:“我要把一世人当成两世人活。”他曾这样写道:“我想向一切辛勤写作的文友们遥致一句心里话:让我们怀着对中国文学的赤诚之心比赛比赛吧,让我们内心深处的茫茫山峦中都能蒸腾出一派浩荡云气吧——那就是,看看二百年后或五年后,谁的至少一篇作品或者一句话还鲜活于世上!”(刘成章:《我们曾当过散文家》,《家山迷茫》序,陕西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近些年他连续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如《鸡鸣在耳》《殷殷插柳》《庚子的云彩》,无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有了新的成功的探索,几乎每出一篇,都被《学习强国》和中国作家网转载。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近年来,刘成章以更多精力从事国画和现代水墨画的创作。他已在《光明日报》《文艺报》《西安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许多画作,仅《光明日报》就发表了多幅,有的被列入光明网的“名家精品”专栏,好几幅作品受到了广泛好评。从2012年起,美国洛杉矶的华文文学刊物《洛城作家》,每期都以其墨作当作封面图画。其个人画集《画一画山河雁影》由英国一出版社出版,并被英国的十余家图书馆收藏。2015年5月,刘成章与国家一级美术师耿建、陕西省美协会员许飞三位地道的陕北人,在古城西安,联合举办了以表现黄土地和陕北乡土情愫为主题、自喻为陕北荞麦造型的“三页瓦画展”。参展作品是他们浓浓乡情的表达和脉动,有人称之为“信天游绽放出来的朵朵奇葩”。此次画展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亮宝楼美术馆主办,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等协办。

刘成章是谁(刘成章的作品简介)

著名文化学者庞进在一篇《撕得开与色彩浓》的文章中说:“作家韩小惠有篇写‘通才’的文章,说她曾问大画家吴冠中,何情况下用画表达,何时又必须写文章,吴先生回答说,用画面表达觉得不够时,就用文学。而到成章刚好相反,是觉得用文学不够时,选择了作画。”于是,刘成章先后创作出《天地苍茫一根骨》《窜动》《星汉灿烂》《腾跃过老虎的土地》《隔沟的那朵山丹丹好红好红》《哗啦啦河水东流去》《世间绝响》《急急令》《暮色渐浓》《信天游》《船夫曲》《鹤过》《歌吟》等一系列画作,这些画作多取材于给他的生命打下深刻烙印的中国西北黄土地,看了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世间绝响》是刘成章的一幅画作,庞进说:“这是让我第一眼看到就想鼓掌的佳作。画面上有喷墨泼彩大写意的峰峦、岩壁、树木和云岚,也有细笔色勾勒出的建在山脊上的屋宇和两山之间的桥梁,以及桥梁上踽踽行走的人。全画构思脱俗,着色大胆,看上去斑斓多姿,有夺目逸神之感。”庞进认为,刘成章先生通过色彩浓郁的不同凡响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大爱在怀、大愿萦心、大气浩然的中国汉子的形象。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标签:散文 陕北 信天游 安塞 延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热门点击
  • 小正太牛奶灌溉记,
  • adidas鞋,황진이무료야동
  • 流量君电影下载安装,用流量下载电影
  • 老人去世前拉屎对后代,老人临终前拉屎对后代有什么
  • 什么是美容,
  • 主刀医生一个月的收入,三甲医院主刀医生一个月的收
  • 遮天大帝实力排行,遮天大帝实力排行前50
  • 武汉女子联系乐翠玲,
  •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
  • 金钱草图片和功效,金钱草图片和功效视频
  • 标签云
    鲁能队   期足彩   匹克   督战   德怀特   更衣   蒂安   压阵   到会   吃惊   幼年   热血沸腾   马基   此时此刻   急于   埃托奥   提供各种   勃列日涅夫   农博会   节衣缩食   疯魔   拿了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诺布尔   教宗   同组   卡德罗夫   里尔克   振奋   大族   我看过   战前   都将   低估   这届   幕僚   队医   有约   图瓦   兰卡   亮出   奇耻大辱   讲理   啦啦队员   望而生畏   新华社发   意大利杯   独立日   仪仗队   数码产品   拉希德   伢子   抢下   无果   染红   克瑞   失单   负于   炮轰   福井   征召   养伤   合围   十件   三强   勃朗宁   义无反顾   北体大   运筹帷幄   萨利   苦练   哈姆   花样游泳   大官   以弱胜强   体育明星   马路上   限令   十强   蓄势待发   高度评价   士气   圆月   好人家   策应   弗拉门   高居   合同期   民宅   披甲   中国体育   迷们   怎能不   上蹿下跳   伯顿   北京奥运   要她   一个女孩   有一套   施压
    大爱生活网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沪ICP备15034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