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时热点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发布时间:2022-04-07 14:39:45

导读: 1981年5月4日,时任武汉市副市长王杰召开会议,讨论黄鹤楼改造项目。会议地点位于中南商厦工地。上一代黄鹤楼被战争摧毁,一百年后的1978年开始重建。设计方案公开征集,中南、武汉两家设计院展开激烈角逐。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1981年5月4日,时任武汉市副市长王杰召集人马开会,讨论黄鹤楼重建工程,会场设在中南商业大楼的工地上。

上一代黄鹤楼毁于战火,1978年启动重建,已是百年后。设计方案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南、武汉两家设计院展开激烈角逐,经过层层遴选,最后中南设计院凭借7号方案中标。

1981年10月22日,爆破主楼基础岩石的一声巨响,宣告了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正式动工。

有统计称,这是黄鹤楼近1800年历史的第27次重建。更确凿的史料表明,明清两代,历经兵燹、火焚,黄鹤楼损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史称“火经三发,工届八兴”。

共和国的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矗立在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二楼挂着一副对联:

万古河山,胜迹常留,叹百年时运维坚,三楚名楼曾付火;

千秋邦国,韶华永驻,看一代英雄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

1

1884年9月22日夜,武昌张姓骨货作坊打烊关张,一位学徒手提油灯,爬上阁楼取点东西。

他手一哆嗦,油灯打翻点着了草屋,当日北风劲吹,大火顿成燎原之势,沿江一带200处房屋付之一炬。

其中就有黄鹤楼。

就如法国人震惊巴黎圣母院失火,中国人也为黄鹤楼的焚毁扼腕,上述火灾出自《申报》的新闻,不能今天遍地手机拍照,新闻只有文字,无法配上现场照片。

黄鹤楼焚毁的景象出自《点石斋画报》吴嘉猷之手,一幅《古迹云亡》图显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黄鹤楼化为灰烬,天下名楼毁于一旦。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古迹云亡》图,再现了黄鹤楼大火的场景

而近代摄影技术的诞生,更是让我们一睹黄鹤楼历史上的真容。

1871年,英国著名旅行家约翰·汤姆逊来到武汉,慕名探访黄鹤楼。他爬上距离黄鹤楼最近的汉阳门,在城门的瓮城墙上,拍下了黄鹤楼北面的影像,这是史上黄鹤楼最早的一张照片。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黄鹤楼,约翰·汤姆逊摄1871年

遗憾的是,没有拍出“高楼临江,楚天辽阔”的气象。几乎每个中国人,脑海里浮现出黄鹤楼的景色,都是那几句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如果汤姆逊熟读唐诗,相信他能拍得更好。

汤姆逊西辞黄鹤楼三年后,又一个老外来此探古访幽,他是“俄罗斯科学贸易考察团”的随团摄影师鲍耶尔斯基。

不同于汤姆逊的私人旅行,鲍耶尔斯基是带着任务来的。1874年,俄国政府派出这支考察团经由陆路调查中国贸易的增长前景,寻找合适地方建立领事馆和工厂。

鲍耶尔斯基沿途拍摄了大约200张照片,其中139张照片集合成相册,藏于巴西国家图书馆。第113张照片,就是他途经武汉临江远眺黄鹤楼的留影,泛黄的照片呈现出黄鹤楼的天际线。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鲍耶尔斯基摄1874年武昌城及黄鹤楼远景

最清晰的一张清代黄鹤楼照片,来自中国照相馆。2008年,汉口南京路一对开宠物店的中年夫妻,将一张家传老照片出售给黄冈籍退休干部姜普林,2015年武汉晚报征集黄鹤楼藏品,找到姜普林发表了这张黄鹤楼老照片。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黄鹤楼呈三层直筒状,顶层四个突出的飞檐,有如黄鹤展翅欲飞。这样的造型,令人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黄鹤楼,观感都是一样的,所谓“四望如一”。据报道,照片背面还有一个“次品”图章,表明这张照片出自当时某个照相馆,应属非卖品。

楼前的喇嘛佛塔,名叫胜像宝塔,建于元代1343年,是黄鹤楼故址建筑群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单体建筑。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姜普林收藏的同治黄鹤楼老照片

2

1985年,新建的黄鹤楼对外开放,其形制与清代黄鹤楼相似,也是直筒状,四望如一,更加了两层,气势宏伟。

有游客吐槽,黄鹤楼5A景区坑人,明明是个仿古建筑,门票还收那么贵。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其实严格说来,清代黄鹤楼也是一个仿古建筑,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到光绪十年(1884年)焚毁,仅存15年。现代黄鹤楼,好歹也有35岁了,一般单位都不招这种大龄员工。

清朝最早的黄鹤楼建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仅8年后就于康熙三年(1664年)焚毁,当年就有重建。

整个康熙年间,黄鹤楼因雷击、倾斜,有一次大修,两次略修,挺立72年之后,终于在乾隆元年(1736年)迎来新的重建。

至嘉庆元年(1796年),黄鹤楼又有一次“彻修”,增加了石料基础四十余件,改变了初建以来的纯木结构,变得更加坚固,号称“万牛不能撼”。

乾隆重建、嘉庆加固的黄鹤楼,经受住了风雨雷电等自然侵害,终究躲不过人祸。

咸丰三年(1853年)黄鹤楼落于太平军之手,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为保卫武昌城与清军激战,两边都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这座经历了两个甲子120年的黄鹤楼毁于战火。

12年后,清朝扑灭太平天国的烈火,借洋务运动步入“同治中兴”,在重建黄鹤楼的呼声中,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于1868年拔地而起,即上述同治黄鹤楼。该楼共动员一千余名工匠,耗银3万余两,用时10个月乃成,高九丈二尺 ,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表达长久之意 。

这座被寄予厚望的黄鹤楼,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建,仍于15年后毁于民宅之火,时也?命也?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1884年清朝落日余晖,财力尚存,但黄鹤楼重建接力赛就此戛然而止,或因士绅阶层已无心气。

再十余年,清朝遭遇甲午战争又临庚子事变,陷入风雨飘摇。

3

回顾每一代黄鹤楼,无不执拗于前辈的模样,尤其明清两代的传承。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晚明《江汉揽胜图》中的武昌城和黄鹤楼

相比拍照,美术在构图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崇楼、大江、帆船……这幅晚明《江汉揽胜图》再现了唐诗意境,兼具细节写实,三层直筒状的黄鹤楼,元代白色佛塔历历在目,还有尚未沉没的鹦鹉洲,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晴川阁。

可见清代黄鹤楼的形制忠实于明代,从这个意义来说,黄鹤楼没有真正毁掉。

从建筑理念的角度,梁思成提出不求原物长存之说:“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 ,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 ,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 ,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 ,时得而更换之 ;未尝患原物之久暂 ,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 ,非材料工程之过。”

梁思成说得很明白,中国古代建筑师想得通透:没有什么材料永垂不朽,与其追求原物长存,不如顺应自然生灭,是故多用木材,少用石料,偏好重建,不耐修葺,旧去新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普遍现象。江南三大名楼,除了黄鹤楼,岳阳楼与滕王阁也经历多次重建,诚如《寻梦环游记》所说:

当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记得你时,才是真正的死亡。

黄鹤楼铭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只要中华文明存在,黄鹤楼就会不断重生。

4

黄鹤楼不曾真正死亡,但“往事越千年”,黄鹤楼的变迁有兴衰。

公元223年,吴国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将都城迁至鄂州,改名武昌,并在长江南岸筑夏口城,临江有黄鹄山(今蛇山),延至江边有凸起山岩叫黄鹄矶。

孙权以黄鹄矶为基,建起一座楼台,瞭望北岸魏国的军情。晋朝一统之后,楼台失去军事价值,新的建筑直到今天,皆为商旅所建。这个绝佳的江景房,位于九省通衢之处,南来北往的官商络绎不绝。

黄鹄即为天鹅,天鹅嘴的根部有赤黄色的瘤,被古人称为黄鹄。古时“鹄”“鹤”两字通用,黄鹤楼或因此得名,而世上并无黄鹤这种动物。

魏晋南北朝盛行神仙之说,白日飞升总得有个人间处所。自汉代人们就认为仙人居高楼,有高楼近仙的思想,黄鹤楼是现成的高楼,又人多口杂,无疑是八卦流传的上上之选,得以注入神仙文化。

南朝科学家祖冲之与牛顿有同样的癖好,就是在科学之外搞搞神学,祖冲之有一本《述异记》,专记神仙鬼怪。黄鹤楼上,仙人驾鹤高飞的传说,最早就出自这本书。

大致唐代以前出版的一本书叫《报应录》,记载了更加详细的黄鹤楼传说,仙人为报答辛氏酒店老板慷慨赠酒,以仙术变出黄鹤在墙上翩翩起舞,引得付费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老板赚了大钱后,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纪念仙人,名为黄鹤楼,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楼宇。

这则传说在今天来看,就是典型的商业事件营销,辛老板是酒业、影业与旅游业的跨界高手,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反映了黄鹤楼自古兴于商旅。

至唐代,黄鹤楼更进一步,融入了诗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巅峰上闪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这首诗,引入黄鹤楼的神仙传说,反思现实人生的归属,从虚到实,一气呵成,公认唐朝七律第一。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出了黄鹤楼的形,崔颢道出了黄鹤楼的神。

唐朝北宋两代,黄鹤楼频频出现在诗人笔下,光李白就有12首诗提及黄鹤楼。其中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赋予了武汉“江城”的别名。

绵延的诗词创作,表明黄鹤楼在这一时期不曾长期荒废,就算有损毁,也能很快修葺重建,哪怕是五代十国的战乱,都没有殃及黄鹤楼。

宋太祖赵匡胤委任曹彬攻打南唐,是看重这个人有组织也有纪律,能将战争破坏性降到最低。曹彬果然善待李煜,黄鹤楼也在这段动荡的历史安然过渡,至北宋发展成为一个建筑群。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宋代界画黄鹤楼盛况

直到宋徽宗宣和五年癸卯(1123年),黄鹤楼仍然是游人如织, 丝竹鼓乐喧天,宴席上觥筹交错。有词人李弥逊《念奴娇·癸卯亲老生辰寄武昌》为证:

遥想黄鹤楼高,兰阶丝管沸,传觞如织。

不过这也是唐宋年间黄鹤楼最后的盛宴,靖康耻后,有关黄鹤楼的又一首千古绝唱,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虽然全篇没有点出黄鹤楼,但根据岳飞镇守鄂州,以及稍早他的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里的“凭阑处”,是指黄鹤楼。

中国历史上,南方凭借长江天险抵御北方入侵,枢纽在武昌,一旦失手,敌人就可顺江而下,直取东南腹心,宋金隔江对峙,黄鹤楼周边的商业文化环境荡然无存,黄鹤楼也就迎来了一次衰败。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陆游赴四川任夔州通判, 途经武昌,黄鹤楼已成废墟,其《入蜀记》写得明白,“ 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或者绍兴五年(1135年)前后岳飞登楼之后不久, 黄鹤楼就毁圮不存。

此后黄鹤楼在南宋末年还有零星记载,而在元代是否有黄鹤楼争论不休,据元代修建在黄鹤楼原址上的胜像宝塔,即便有楼台,其风格也可能偏离了一贯的文化传承。

明清两代,有关黄鹤楼的诗词虽然不如唐宋,但在建筑文化上有所创新。前述“四望如一”的直筒状黄鹤楼,有别于中国其他古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标性质,令人过目不忘,这是符合建筑规律的。

金字塔、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许多世界地标建筑,都具有360度对称性的特点,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一样,给人以坚实可靠的感觉。

对称性普遍存于物理规律,是这个世界的基石,这亦反映在建筑规律上。

5

黄鹤楼的兴衰,呼应着中国历史的兴衰。黄鹤楼的存在,俨然已成为国运昌隆的象征。

一代又一代黄鹤楼的重建,前仆后继,连绵不绝,湖北学人王葆心总结这种现象,“兹楼之一兴一废,而国家之兴败,人心之悲愉系焉”。

并非黄鹤楼屹立保国运昌隆,而是国运昌隆投射在黄鹤楼身上。

大多数古代楼阁,都与皇家贵族或宗教门派有关,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始建于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带有帝王的基因;岳阳楼因范仲淹的散文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质,是官宦楼;唯有黄鹤楼兴于商业旅游,其浓缩的中国历史,侧重经济文化,远离政治宗教,属于中产阶级。

这正是国运昌隆最好的体现——无论哪一国,经济文化不兴,其他吹到天上,都是屁话!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文化亦是检验国运昌隆的唯一标准。开天辟地气吞山河,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

6

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后,黄鹤楼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

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焚毁二十年后,1904年在其原址上落成了一座“警钟楼”——一栋两层西式红色楼房,西侧建有高高的塔楼,楼内装有自鸣钟,这是一座瞭望火情并通报火警的消防建筑,发生火灾时,可以通过钟声通报火警。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近代外国明信片中的警钟楼,英文被标注为“黄鹤楼”

这栋西式建筑并非缘于殖民文化,而是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主持修建。端方,满洲正白旗人,热心戊戌变法。黄鹤楼改成洋楼,说明当时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欲要求新求变。

但无论如何,这栋西式洋楼也无法替代大多数国人心中的黄鹤楼。1907年,为纪念张之洞的湖北政绩,其门生在警钟楼后方不远处,又建起了一座中式传统风格的三层楼阁,最初取名“风度楼”。张之洞对修楼一事并不反对,但又觉得楼名太过高调。为了体现“低调奢华有内涵”,他便借“恢弘奥略,震绥南海”之古语,改名“奥略楼”并亲自题匾。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1908年法国人拉里贝拍摄的奥略楼照片

奥略楼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黄鹤楼替代品,5年后一群人在其不远处的一栋红色建筑发起了武昌起义,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1927年,一位自诩“白面书生”的高个子青年登上奥略楼,写了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一振黄鹤楼久违的诗词文化。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就是这一年,书生投笔从戎,拿起枪杆子,领导了平生第一次武装起义,其后二十余年,主导了中国历史又一个大转折。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为给引桥腾出地方,拆除了占据蛇山西段的黄鹤楼故址,包括警钟楼、奥略楼在内的晚清民国时期修建的一系列建筑。在黄鹤楼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一个小平台,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碑。

对历史上黄鹤楼的纪念,能在桥头堡的设计上找到一点影子,设计人唐寰澄在设计手记中提到:“桥头堡建筑的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张扬了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

据悉,是周恩来总理选中了这个设计,确定为最终方案。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黄鹤楼原址附近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垒和通车纪念碑

1975年,又冒出了重建黄鹤楼的呼声,有人提出豪言壮语,一年建成黄鹤楼,让毛主席登楼赋诗,因为后来众所周知的风云变幻,这个设想成了泡影。

7

从1884年被焚,到1978年启动重建,近百年来黄鹤楼身份模糊,历经动荡,今天屹立于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建筑外观上回归了历史的审美,地下基础与内在材料发生了根本变革。

蛇山西段末梢临江的黄鹄矶,自古就是黄鹤楼的楼基,是领略大江之美的最佳选址,但是“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的最佳方案,一头也要架在蛇山末梢之处。

这是农业文明不曾有过的梦想,作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不仅让黄鹤楼向东退却了一公里左右,建在了离江岸较远但地势更高的蛇山顶上,还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连成一片,让武汉真正实现了地理上的统一。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红框是黄鹤楼,蓝框是黄鹤楼故址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大桥

自古以来,黄鹤楼以木料作为主体建材,而今的黄鹤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更长,不易着火。

中国古代建筑偏好木材,不擅石料,除了上述“不求原物长存”的文化思想,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还从技术角度阐释原因。

一是匠人对石料的力学缺乏了解。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中国石匠未能发挥石性压力的长处垒砌,而是仿照木料的用法,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令石性短处承力,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古希腊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

二是垫灰材料不行。垫灰就是水泥之类的建筑粘合剂,中国古代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仅取其粘凝性,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破裂。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未能发明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的混凝土,而古罗马很早就知道这个用法,“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

千年来,黄鹤楼旧址不变,如今让位给长江大桥,并改木结构为混凝土,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破。

1840-1978,中国历史的走向以破为主。破,是因为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上了年纪的森林,往往自然发生野火,淘汰高龄不死树种,减少病菌虫害的传播,并且为新树种的生长提供机会,促进树种更替。

中国建筑不求原物长存,没有什么材料可以不朽,需顺应自然生灭,中国传统何尝又不是如此?

130多年里,烧尽了那些不合时宜,落后的,已经朽腐的传统。

8

在我们今天看来,黄鹤楼外观沿袭清朝同治楼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它有历史照片,曾广泛用于海报、商标,是老一辈湖北人的共同记忆。很多重建的古建筑,连原样图画都没有留下,只能参考其所在朝代的普遍样式。

我们很难想象,黄鹤楼重建前后有5年时间,设计样式几经反复,才最终回归人们心目中的样子。

1975年武汉市着手重建黄鹤楼,到1977年已经做好了设计方案,也是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出,清政府1868年重建黄鹤楼,目的是为庆祝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新建的黄鹤楼再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不妥。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们从深处打破观念上的藩篱,冲破思想的枷锁。也是在197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启黄鹤楼重建工作,开始征集黄鹤楼重建方案。

当年武汉市人民政府重建黄鹤楼办公室(简称“黄办”)收到了20多个设计方案,五花八门都有,甚至有埃菲尔铁塔造型的,什么都像,就是不像黄鹤楼。

中南设计院是重点竞标单位,派出了一位老建筑师作为主力设计,他的方案还有那么一点黄鹤楼的影子,然而打动“黄办”却是它的补充方案,没有太多改动,就是在原方案的阳台上加了飞檐,让整栋楼看上去古色古香。

这个方案的设计者就是本文开头的向欣然。

1957年,向欣然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全国最好的设计院抢着要的学生,却因父亲打成右派,辗转于1963年分配到中南设计院,在普通设计员的位置上一坐就是15年。

黄鹤楼的重建给了金子发光的机会,因为画工好,向欣然帮助主设计师画效果透视图,同时在其方案基础上”添油加醋“,再做一个“补充方案”以作比较,正是这个方案反客为主,让黄办的眼前一亮。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原方案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补充方案

补充方案的脱颖而出,给了向欣然放开手脚施展的机会,后他独立完成的设计方案,体现了“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等核心元素,具有清代黄鹤楼的基因,又更加气派宏伟。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人心,重建工作的决策也不断走上正轨。1980年2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韩宁夫在最后一次方案评审会上问他:“重建的黄鹤楼会跟你的设计图一样好看吗?”向欣然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老省长最终拍板:就用这个方案重建黄鹤楼。

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湖北省1980年2月26日批准的黄鹤楼重建方案

这份多年沉淀下来,经得起上下检验的黄鹤楼设计方案,让向欣然有充足的底气,面对王杰的怀疑,敢于脱口而出,“建不好黄鹤楼,我跳长江”。

1985年6月10日,在历史上消失了101年的黄鹤楼,开门迎客。向欣然露出满意的笑容:

人不能凭空去凭吊那一番古迹,有一个楼阁在那里,就有一个载体,人们的寄托情思就有个地方可以着落了,武汉也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标。

新建的黄鹤楼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开放不到两年,就已经收回了主楼的投资,盈余又投入相关建筑群,逐渐完善蛇山黄鹤楼综合景区。人们用钱,用这种看似庸俗但也是最高效的投票方式,肯定了黄鹤楼的重建价值。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旧址建材等实体都可以破,承载人们情感的符号记忆,终要回归。

9

一代代的毁灭与重生,黄鹤楼忠实地传承上一代的记忆,但拉长时间来看,黄鹤楼的也在积累变化。

从唐宋的楼阁到明清的亭阁,这是一变。清代同治楼,又融入西洋元素,比如它的栏杆是西洋花瓶式栏杆。

古人观察日出日落,冬去春来,认为自然启示的真理是轮回。但若进一步认识自然,就会发现,轮回是螺旋式地前进。

生命新陈代谢,一代代遗传,竭力保持父辈的基因,也留下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的空间,即在遗传中发生变异。

黄鹤楼的重建,或能给我们启示。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黄鹤楼之千年,黄鹤楼之千年预言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黄鹤楼之千年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标签:黄鹤楼 千年 重建 建筑 预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热门点击
  • 小正太牛奶灌溉记,
  • adidas鞋,황진이무료야동
  • 流量君电影下载安装,用流量下载电影
  • 老人去世前拉屎对后代,老人临终前拉屎对后代有什么
  • 什么是美容,
  • 主刀医生一个月的收入,三甲医院主刀医生一个月的收
  • 遮天大帝实力排行,遮天大帝实力排行前50
  • 武汉女子联系乐翠玲,
  •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
  • 金钱草图片和功效,金钱草图片和功效视频
  • 标签云
    鲁能队   期足彩   匹克   督战   德怀特   更衣   蒂安   压阵   到会   吃惊   幼年   热血沸腾   马基   此时此刻   急于   埃托奥   提供各种   勃列日涅夫   农博会   节衣缩食   疯魔   拿了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诺布尔   教宗   同组   卡德罗夫   里尔克   振奋   大族   我看过   战前   都将   低估   这届   幕僚   队医   有约   图瓦   兰卡   亮出   奇耻大辱   讲理   啦啦队员   望而生畏   新华社发   意大利杯   独立日   仪仗队   数码产品   拉希德   伢子   抢下   无果   染红   克瑞   失单   负于   炮轰   福井   征召   养伤   合围   十件   三强   勃朗宁   义无反顾   北体大   运筹帷幄   萨利   苦练   哈姆   花样游泳   大官   以弱胜强   体育明星   马路上   限令   十强   蓄势待发   高度评价   士气   圆月   好人家   策应   弗拉门   高居   合同期   民宅   披甲   中国体育   迷们   怎能不   上蹿下跳   伯顿   北京奥运   要她   一个女孩   有一套   施压
    大爱生活网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沪ICP备15034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