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分享

三江是哪里(黑龙江省三江指哪三江)

发布时间:2022-04-23 18:53:50

如果去黑龙江省旅行,不妨去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渔乡停歇,听一听赫哲族“鱼文化”的故事,所有的快乐和欢喜,便如一缕芬芳,缓缓地流进你的心里。

“赫哲”意为“下游”或“东方”,其含义表明了赫哲族这个民族一直在黑龙江的下游、祖国东部边陲生活的史实。

赫哲族有史以来便居住生活在三江流域。所谓的“三江”,就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条美丽的大江,日夜流淌,见证着赫哲族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由于临江而居的原因,赫哲族在历史上有着 “鱼皮部落”之称。解放以后,赫哲族人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从解放前频临“灭族”到“六小民族”,再到全民族人口达到5000多人,迈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

街津口,醉美赫哲族渔乡

北京中南海钓鱼台蜚声世界,而街津口赫哲族渔乡也有个钓鱼台,这个钓鱼台是真正的钓鱼台,可以钓到大鱼,也可以欣赏黑龙江风光。如果到了街津口赫哲族渔乡,钓鱼台是人们旅游观光的首选。

气喘吁吁地通过狭窄而陡峭的500多级台阶,著名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在我的身前引领着我们爬上了街津山的最高处。放眼寻望,我们的眼前是涛涛东去的黑龙江;是与黑龙江相守依偎的钓鱼台;汇入黑龙江的莲花河畔,享誉天下的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炊烟袅袅,不时有渔歌飘来。

街津口赫哲族渔乡是黑龙江省边城同江市的一个赫哲族渔乡,作为全国仅有的4个赫哲族渔乡,这里因为风光旖旎,赫哲族风情浓郁,被人们亲切地誉为“赫哲族之窗”,意思很简单明了——这里是人们了解赫哲人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窗口。

其实,作为三江平原风光带上的璀璨明珠,街津口赫哲族渔乡引人入胜的,既有它的“高颜值”,也有它的独特气质。

先看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颜值。

孙玉民把我带到了街津口赫哲族渔乡最受游客欢迎的风景点钓鱼台上。这个钓鱼台是一个兀立在黑龙江畔的一块巨石,湍急的江水在巨石的脚下回旋着,然后呼啸着向东奔去。站在巨石的顶端,我们的脚下是黑龙江飞卷的波涛,北望是俄罗斯恬静的乡村,一艘艘渔船在江上穿行……

钓鱼台连着街津山,街津山逶迤横亘在黑龙江边,山上树木茂盛,展示着原生态的美丽,为了呵护这片无边的绿色,赫哲族人倾注了心血。

 “青山横北江,绿水绕乡西。大美街津口,灵动醉锦绣”。一年四季,街津口赫哲族渔乡一如画卷。生长在绿水青山间的渔乡,就是生长在画卷里。

街津口赫哲族渔乡,宛如大地捧出的一块碧玉,被美丽中国的春风春雨浣洗得青春靓丽,她是大自然和新时代令人心醉的馈赠。

尤其是春天和夏季,是街津口赫哲族渔乡让人心醉的美丽季节。被街津山和莲花河以及黑龙江簇拥的渔乡美如冠玉。让人难忘的是仲春的清晨,莲花河被飘飘渺渺的雾气缠绕着,原野上的青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莲花河的河水,在渔乡的西边弯弯曲曲,流淌进了黑龙江……暮色降临,渔乡的上空飘荡着炊烟,炊烟的那一头,牵动着一轮明天即将升起的朝阳。

这便是属于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美丽,一个江畔渔乡的浩荡磅礴。

为了让街津口赫哲族渔乡青山永驻绿水长流,赫哲族人为山水塑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山水等自然元素渗透到渔乡统筹发展布局和形态之中,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空间,努力体现山的俊秀、水的灵动,让渔乡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于是,街津口赫哲族渔乡歌里画里,比《乌苏里船歌》唱得还要美丽。

看完了渔乡的“颜值”,我们再来欣赏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独特气质。

在共和国56个民族中,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同鄂伦春族、门巴族等民族一起被称之为我国的“六小”民族。

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前的赫哲人生活和生产充满了悲壮。然而,他们没有停止过奋起,他们用生命同艰辛抗争,书写着民族的进步和文明。解放后,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赫哲人迎来了民族的真正的兴盛,他们走出地窨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生活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孙玉民作为赫哲族的作家,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一位赫哲族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出生在街津口赫哲族渔乡。他兴奋地告诉我和他身边的游人说:赫哲族虽然人口少,然而这赫哲族在世界上却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呢。

坐在街津口渔乡黑龙江畔的渔船上,孙玉民为我们唱了一段伊玛堪《木竹林莫日根》的节选——

赫尼那,阿郎哪格给嘎--阿尔哪!我骑着阔力(神鹰),飞过千层云、万重山;我骑着胡萨(天鹅),飞过千条河、万条江;我要去寻找——木竹林莫日根的踪影。我要把他的故事,给大家歌唱……

好听的伊玛堪让我们陶醉。伊玛堪是什么呢?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对着孙玉民发问。

孙玉民会唱多部伊玛堪,他介绍说,伊玛堪是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无乐器伴奏,采用叶韵和散文体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黑龙江省省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美得令人心旷神怡。著名民歌《乌苏里船歌》中所唱的——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的景象在这里比比皆是。街津口赫哲族渔乡赫哲人的捕鱼图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每年谷雨时节,黑龙江在经历了长长的冰封千里之后开江跑冰排,冰排撞击声犹如捕鱼的春汛,许多赫哲人驾着捕鱼船顶着早春的寒冷下江捕鱼。开江鱼味道鲜美,鲤鱼、白鱼每公斤能够卖到120多元。赫哲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是他们的性格,他们不畏春寒,在大江上忙碌着,捕捞着,靠着捕鱼,许多赫哲人的日子殷实起来。

每当夕阳沉入江中的晚上,捕鱼的马嘟噜在江水的承载下飘摇,渔民愉快的歌声伴着船桨摇动,那种旋律让人心醉。街津口赫哲族渔乡能歌善舞的赫哲人,用歌声和舞蹈装点生活,他们在黑龙江边的网滩上燃起起篝火,篝火上支着铁锅,锅里飘着诱人的芳香——这芳香是锅里江水炖着的江鱼散发的。赫哲人围在熊熊的篝火旁边,一面饮酒一面放歌:“啊啦赫、赫赫呢娜!啊啦、赫赫呢娜,黑龙江水浪打浪,浪花里飞出那尼傲的歌,歌声绕着渔船儿飞,赫哲人的欢欣的生活比大江长。”这怡人的歌声,让黑龙江水动容。

有史以来以捕鱼狩猎为生的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赫哲人,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超越自我的发展路径,这就是走出茂密的山林和浩荡的大江,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发展民营经济,从事边境贸易,推进旅游事业向前,勤劳向上的赫哲人从此收获了生活的五彩斑斓和新时代的水色云天。昔日沉寂边远的渔乡,如今繁荣兴旺,成为一片发展和旅游的热土,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咚咚的脚步;人们沿着黑龙江、顺着乌苏里江,追寻着赫哲人动听的《乌苏里船歌》,千里万里地来此寻觅,然后醉到在赫哲人营造出的浓烈乡情和酒香里。

02、赫哲族独有的鱼皮衣

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赫哲族同胞,有史以来穿着的鱼皮衣服饰,充分显示了渔经济的特色,是赫哲族的文化瑰宝。“鱼皮衣”是赫哲族服饰中最具特色、最为象征性的服饰,也是识别这一民族的强烈标识符号,它起着族徽的作用。其精湛的鞣制技艺堪称一绝,虽制作繁琐,但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赫哲人自商周起就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与世隔绝,田渔而食,因衣其皮,自给自足。树叶、草秆、羽毛、兽皮都曾是古代先民的衣料,鱼皮则是老天爷专门给赫哲人的恩赐。清道光年间,传教士布鲁尼埃曾来到这个“鱼皮部落”,族人们的装束让他大开眼界,用鱼皮做的服饰不仅很结实,而且穿着鱼皮靴趟过溪流或踏雪而行,就像走在干地上一样,能够抵挡寒气和潮湿。

翻阅《皇清职贡图》卷八载:"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早年,赫哲族的服装、被、褥多用鱼皮、兽皮缝制。街津口渔乡的赫哲人主要用狍皮、鹿皮缝制衣服,戴桦皮帽,冬天穿狍皮或狐皮大衣,戴貂皮帽。

鱼皮衣服,赫哲语叫"乌提库"。女式鱼皮上衣式样近似旗袍,襟长过膝,收腰,下摆宽肥扇形,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有些做工讲究的,还在襟口、袖口、托领、前胸和后背,绣上云纹和各种野图案。有的还在衣服的下缘缝上贝壳。男装在衣服袖口、衣边多镶两道边,也可以染成或镶成云纹、动物纹饰。

鱼皮套裤分男女两种,一般是怀头鱼皮或哲罗鱼或狗头鱼皮做成。男人穿的裤子赫哲语为"又克衣",上端为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女人裤赫哲语为"嘎荣",上端为斜口,裤脚上绣有各种花纹。春、秋、冬三季皆可穿鱼皮套裤。

赫哲族居住地狍子非常多,狍衣服也特别多,尤其冬季冰天雪地普遍穿狍皮大衣,或称狍皮大哈 ,赫哲语中"克啊升克衣",用熟好的狍皮缝制而成。一般狍皮衣缝制时都衣长过膝,并有大襟和偏襟两种。冬季穿的狍皮大衣必须用冬季猎取的狍皮,因为此时绒毛多,皮板厚,耐穿耐寒。其他季节可穿秋皮,夏天要穿光板皮。狍皮还可做狍皮裤、被、褥、帽子和手闷子。

赫哲族独有的鱼皮服饰,装点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彩。然而,这鱼皮衣的制作技艺却在慢慢地消逝。

为了抢救民族文化。让鱼皮衣制作技艺生生不息,街津口赫哲族渔乡70多岁的赫哲族阿妈尤文凤,为了确保这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传,通过手口相传的办法,把鱼皮衣制作技艺传授给年青一代的赫哲族人和汉族的人。

尤文凤从15岁起随母亲尤翠玉学习鱼皮制品工艺,到今年已有60多年的时间。尤文凤制作鱼皮衣,完全承袭赫哲族古老技艺,鱼皮服饰图案的色彩和肌理依顺物性,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材美”观念以及渔猎文化的特色。2006年,她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尤文凤介绍,捕鱼,在赫哲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因为捕鱼不但可以提供食物,更可以为日常用品提供制作原料。赫哲人用鱼皮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衣物,除了常见的衣裤外,还有绑腿、披肩、围裙、腰带、帽子、手套、靰鞡以及荷包、口袋等佩饰。鱼皮衣制作技艺繁琐复杂,环环相扣,需要制作者具有相当的耐力和定力,当然也需要制作者具备艺术鉴别力和组合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把赫哲族的鱼皮制品带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并喜爱上这些手工艺品,尤文凤就利用街津口渔乡里闲置的房子开办了赫哲族鱼皮文化展示厅,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赫哲族的传统文化。

传承鱼皮衣制作技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今,在尤文凤的带领传承下,赫哲族鱼皮文化的衍生开发得到了全面的彰显和提升,以鱼皮画、鱼皮饰品、鱼皮挂件等为代表的赫哲族艺术品,以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民俗、信仰为题材,通过赫哲族艺人传统的粘贴、镂刻技法和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创造,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意识,成为赫哲族的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尤文凤制作的鱼皮衣如今走向了世界,被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展示。

现在,尤文凤教三个儿媳和孙女学做鱼皮衣以外,还在教渔乡里的年轻人做鱼皮衣,使得行将消逝的鱼皮衣制作技艺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03、赫哲族文化传人中的“文化双骄”

在街津口赫哲族渔乡,陪同我采访的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和会做鱼皮画的孙玉林,是兄弟,哥俩在传承和传播赫哲族文化中各有千秋,被赫哲族人亲切地称之为“兄弟才子”和街津口渔乡赫哲族“文化双骄”。

我抵达孙玉林的鱼皮画和鱼骨画民俗博物馆的时候,明媚的阳光正以自己的光芒照耀着这里,赫哲人孙玉林正在自家临江的民俗博物馆里做鱼皮画呢,那一刻,他正在打磨鱼皮,为鱼皮画做基础。

孙玉林这些年把心思、精力全部投入到传承民族文化上,探索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里的各类游鱼的鱼皮制作鱼皮画,用鱼骨做鱼骨粘帖画。他根据祖辈上传下来的鱼皮衣的制作工艺,开阔思路,在鱼皮的鞣制、鱼骨的雕琢和画面的立意布局的结合上下功夫,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制作的鱼皮画精致、主题突出,反映了赫哲人的生产生活,他的作品一问世,旋即获得了三江流域赫哲族首届传统工艺大赛一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被人们誉为赫哲族能工巧匠。

孙玉林出生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喝着黑龙江里的水、吃着黑龙江里的鱼长大。1978年,他驾起父辈留下的捕鱼船成了鱼把式,生活殷实富裕。

后来,孙玉林面对黑龙江即将枯竭的捕鱼资源,毅然走下捕鱼船,开始了人生新的探索追求。这种转变刻骨铭心,孙玉林转变观念,他转型发展的目光投向了赫哲族古老的文化传承上。1998年,他开始用鱼皮、鱼骨和桦树皮,制作各类题材的渔乡风情画,然后推向旅游市场。2004年至今,孙玉林创作的鱼皮画《赫哲人冬钓》、《伊玛堪的故事》获得了黑龙江省旅游商品市场转化优秀奖。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专访。从那时起,孙玉林一下子扬名黑龙江,他的作品得到了游客的青睐,许多来街津口旅游的俄罗斯、日本、韩国游客也都纷纷购买孙玉林的鱼皮画和鱼骨画收藏。

孙玉林介绍,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要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许多细致环节。

孙玉林告诉我们,鱼皮画分为粘贴和镂刻二种。粘贴画制作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后选好底衬,再选适当的鱼皮进行剪制。这一步骤特别重要,首先要确定要粘贴的部位,来选择鱼皮的颜色,剪完之后,就可往底纸上进行粘贴了,一幅鱼皮画也就完成了。一般说来适于粘贴生活方面的事物,还有动物、人物等等。

多年的实践使孙玉林如游鱼戏水,自如地活跃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之中。鱼皮镂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艺,孙玉林经过反复试验比较,在选好鱼皮的第一道工序上下功夫,在选择比较大的鱼皮的基础上,采取阴刻和阳刻的办法,在鱼皮的反面进行勾画,历经多次反复,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鱼皮画。

黑龙江省文化厅王的一位专家介绍,鱼皮画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有着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鱼皮画的内容展示了赫哲人的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赫哲族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很多情节和人物在鱼皮画中有所在描述。透过这些神话故事,可以理解赫哲族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分析鱼皮画的图案,我们可以了解赫哲族其他北方民族的审美观。研究鱼皮画的加工制作过程,则有助于我们认识赫哲族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和生产技术。

孙玉林还从事鱼骨画创作多年,迄今为止已制作了近千百幅大小各异风格不同的鱼骨画,和夫人合作完成了几十套鱼皮衣服。孙玉林是赫哲人的骄傲。

孙玉林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展示了赫哲人"渔猎文化"的风采,为光大赫哲族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它的贡献,已经被写进了赫哲民族史。

哥哥孙玉林在赫哲族文化传承发展中这样出彩,弟弟孙玉民也是风生水起。

孙玉民毕业于鲁迅文学院,著作等身,先后出版有《乌苏里船歌》等作品集,他编剧创作的电影剧本《赫哲神舞》,通过一对赫哲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一个赫哲族这个歌舞民族的美好生活,该剧本荣获了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剧本提名奖。

出生在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孙玉民,立足家乡,多年来的勤学与积累,不断地向生活的深处走去,他遍访了赫哲族老人,将老人们掌握的赫哲族文化做了详细的记录,有了这样的基础,孙玉民在赫哲族文学的创作中得心应手精彩纷呈。

1997年,孙玉民在《北方文学》发表了赫哲族有史以来的第一篇小说《乌苏里船歌》,填补了赫哲族没有小说的空白。这篇作品选入《黑龙江文学通史》、《黑龙江少数民族作品选》、《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荣获黑龙江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三等奖。他创作的短篇小说《燃烧的火焰》、《幽幽生死情》选入由中国作协编辑的《相聚在鲁院》;中篇小说《你好,捕鱼的赫哲人》荣获黑龙江省第六届“黑土地杯”征文二等奖……

孙玉民不仅在赫哲小说创作颇丰,创作的散文也频频获奖:《故乡的迎春花》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和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当代黑龙江省散文作品评奖”佳作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山水间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选入《2009年中国散文精选》;刊发在《文艺报》上的散文《鱼尾弹奏的琴声》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散文卷),荣获黑龙江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三等奖;散文《心愿》刊发在《人民日报》,散文集《碧绿的明冰》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04、夺人心魄的传统体育项目“背媳妇撮鱼”

为了传承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赫哲人都要在繁忙的劳动之余进行背媳妇撮鱼比赛,以此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这一捕鱼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和伊玛堪、叉草球等一起,被列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先世古来就有骁勇善战之称,《新唐书》记载说:“惟黑水顽强,……人劲健,善步战,喜射猎……”

有史以来,赫哲族人便用桦皮船和木船在三江流域捕鱼。除了用网具捕鱼外,赫哲人还在铁圈上穿插上木棍,在铁圈上编织上渔网,做成撮罗子,站在船上向江水里鱼群密集的水域撮鱼。久而久之,这一撮鱼方式被赫哲族人演变为背媳妇儿撮鱼比赛。

赫哲族运动员小尤告诉我: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根据生活地的地理、历史条件和自己的喜好,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比赛形式和项目,背媳妇撮鱼比赛就是其中之一。

黑龙江畔风和日丽的一天,赫哲渔歌动人心扉,我心仪已久的背媳妇撮鱼比赛就在街津口渔乡的黑龙江边举行。我看见,背媳妇撮鱼比赛的场地选择在平整的陆地上,赫哲族同胞在地上铺上两块长约6米、宽约15厘米的厚实木板,同时,在木板边上放置两条木鱼,作为赫哲族人比赛时用撮罗子撮的鱼儿。

比赛在两组4名运动员中进行,运动员由两男两女“两对儿”赫哲族人组成。只见两名男运动员站在离木板30米处,两名女运动员站在木板开端处,开端处还放有两个供男运动员比赛使用的撮罗子。

裁判员发令比赛开始,男运动员奋力向着漂亮“媳妇”站立的木板奔跑而来,然后快捷地蹲身捡起撮罗子背起“媳妇”,然后踏着木板,用撮罗子撮起地上的木鱼奔向终点。这些在瞬间完成,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竟然忘记按动快门……

这是一项检验体力、平衡,配合、准确的比赛。如果男运动员体力不支,撮罗子掉在地上是输的结局;平衡不好,背上背着的漂亮“媳妇”落地,或者从木板上失脚踏在地上也是意味着输掉比赛,因而,赫哲族男女运动员要配合默契。如果不能准确地撮到鱼,而对方撮到的鱼多也意味着自己败下阵来。

比赛双方以撮鱼多,不失脚,率先背着媳妇到达终点的一对运动员为胜利方。背媳妇撮鱼比赛精彩纷呈,让人忍俊不止。这是力量的对抗,是美的创造,大多数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都能一气呵成,背着“媳妇”完成撮鱼的一系列动作,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进行捕鱼生活的。

街津口赫哲族渔乡,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与她认识,或许就是一段旅途,一次偶然相遇,却在交错的时光里,在心里留下了一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故事,亲切、难忘、恒久……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标签:赫哲族 渔乡 黑龙江 赫哲 皮衣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热门点击
  • 测绘工程需要考研吗,女生测绘工程考研方向
  • 南汇在哪里(浦东新区哪个镇最穷)
  • 为什么客户会流失(流失的客户怎样维护回来)
  • 跳高世界纪录是多少(跳远9米20不被承认)
  • 在家如何赚钱(程序员怎么接私活赚钱)
  • 沁园前置过滤器价格表,沁园净水机更换滤芯
  • 运动鞋哪些好(运动鞋中最好的品牌)
  • 100毫升等于多少克(500毫升等于500克吗)
  • 国家林草局拟规定: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
  • 1kg等于多少g(1公斤等于多少毫克)
  • 标签云
    鲁能队   期足彩   匹克   督战   德怀特   更衣   蒂安   压阵   到会   吃惊   幼年   热血沸腾   马基   此时此刻   急于   埃托奥   提供各种   勃列日涅夫   农博会   节衣缩食   疯魔   拿了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诺布尔   教宗   同组   卡德罗夫   里尔克   振奋   大族   我看过   战前   都将   低估   这届   幕僚   队医   有约   图瓦   兰卡   亮出   奇耻大辱   讲理   啦啦队员   望而生畏   新华社发   意大利杯   独立日   仪仗队   数码产品   拉希德   伢子   抢下   无果   染红   克瑞   失单   负于   炮轰   福井   征召   养伤   合围   十件   三强   勃朗宁   义无反顾   北体大   运筹帷幄   萨利   苦练   哈姆   花样游泳   大官   以弱胜强   体育明星   马路上   限令   十强   蓄势待发   高度评价   士气   圆月   好人家   策应   弗拉门   高居   合同期   民宅   披甲   中国体育   迷们   怎能不   上蹿下跳   伯顿   北京奥运   要她   一个女孩   有一套   施压
    大爱生活网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沪ICP备15034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