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分享

为什么要有制度(制度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2-05-05 14:18:48

制度和民心、民情联系在一起,蕴含了习俗、行为习惯,人们的基本观念,文化的沉淀……这些社会层面的东西集成到政治层面,做一个统一性的安排,和整个社会的状况充分结合在一起,形成制度。

采写︱张弘

古代“世界的中心”希腊德尔菲古镇。(图源:视觉中国)

自近代以来,西方一直缠绕着中国。从晚清士人睁眼看世界开始,中国人经历了学习西方,追赶西方,对抗西方、接触西方等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强。

然而,包括学者在内的许多人,对西方依然存在各种认识误区。作为和中华文明一样伟大的文明,西方文明的诞生和成长有着自己独特的轨道和足迹。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筠看来,在西方文明中,政治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西方的政治制度就与中国秦代到清代的帝制有着截然的不同。西方在近代能够诞生资本主义,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固然是诸多因素风云际会的结果,但政治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此前出版的《西方史纲》,以及最近出版的《罗马史纲》中,李筠都反复强调:政治制度是文明的硬核。

李筠的研究和写作,虽然以西方为对象,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于中国的现实关怀。他对西方历史的提纲挈领,一定程度上是为中华文明提供参照;他对罗马作为一个超大共同体兴衰的叙述和分析, 可以让读者思考中国三千多年来统治方式的得失。

几年前,《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曾在中国引发很大反响。在书中,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鲁和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A. 罗宾逊提出了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的概念,这些观点与李筠对制度的强调颇为吻合。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序中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家、政治学家教授菲利普·佩迪特在《心同此理》中的阐述,也与此不无暗合。西方政治制度的生成和变化,对于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政治制度在中西方历史上的作用、中国古代世界与西方古代世界的差别、制度的诞生和成长等问题,《燕京书评》专访了李筠。今天发布的是第一篇,明天发布第二篇。

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治学系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传统与政治现代化、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国家理论。著有《论西方中世纪王权观》《英国政治思想新论》等等。得到App《西方史纲50讲》主理人。

用平等的眼光来看,西方文明也没有中断

燕京书评:你在《西方史纲》和《罗马史纲》都强调,政治制度是文明的硬核,那么,是否可以说,制度是西方文明现代崛起最关键的要素?

李筠:一个巨大的成功肯定是由多种因素凑成,甚至多因素之间还有风云际会的味道,过了时间窗口,错过了机缘,也不一定凑得到一块儿了。所以,它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甚至不可复制的状态。我们后人回看历史的时候去分析这些因素,当然会去剖析到底什么东西最重要。

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最在乎的那些因素。我们政治学讲制度最重要,大概法学家也会同意,因为法律基本上也是制度。但经济学家可能就觉得要打一点折扣,因为很多从民间、市场涌现出来的力量,并不见得开始就是制度形态;虽然经济学家对制度的亲和性也很高,但认同制度的重要性可能会下降一点。如果讲到文化、宗教,这些学科的学者可能会觉得,基本观念的变化、世界观的变化最重要……其实,每一个学科都可以讲到自己强调的因素最重要。

但是,我觉得制度之所以可以排在最前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够促成一个共同体成员集体行动的逻辑。不是一个人观念改变了,或者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而是大规模的人群都产生了某种的行为,集结成了集体性的力量。所以,从制度去观测西方国家的崛起,会比其他的因素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具有某种行动意义上的普遍性。除了观念的转变,还转化成了行为;这种行为集结起来,大家一起共同推进,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制度这个观测点里边实际集合了好多因素。总的来讲,我们政治学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并不是单纯的王婆卖瓜,实际是已经集成了其他学科很重要的思考,是一种综合性力量的考虑。

而且,我在《罗马史纲》里边特别画了一个冰山的模型。制度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和民心、民情接在一起的,它下面有习俗、行为习惯、人们的基本观念、文化在心里边的沉淀,这些因素都和制度联系在一起。这些社会层面的东西集成到政治层面,怎样做一个统一性的安排,和整个社会的状况充分结合在一起,形成制度,这是很重要、很讲究的。即便制度失效的时候,通过它去观测这个社会,也是一个好点。

《罗马史纲》,李筠著,岳麓书社2021年4月版

燕京书评:中国一直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一些文化人一直声称中国是唯一一个连续而没有中断的文明。读完你的《西方史纲》和《罗马史纲》之后,我觉得西方文明似乎也没有中断过。如你所说,西方文明一直在不断成长和演化,从政治制度来看,中华文明自从秦制建立以后,两千多年来只是王朝兴亡的往复循环。近年来,有关中华文明长时间领先的说法也受到挑战。 你怎么看?

李筠:这里边包含了好几层问题。第一层问题,文明的断裂性怎么看?哪儿算断了?怎么着算不断?我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文明的硬壳很容易崩溃。可能每个大的文明都建立过很强悍的帝国,有很强的控制力,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统治风格,甚至渗透到民心里边,成为一种政治文化。老百姓认为,这种统治天经地义。但是,帝国不倒,或者不断被复制,这个文明才算得到延续吗?那么,埃及文明要延续,就一定要法老活到20世纪才行。我觉得,用硬指标来讲,其实不妥当。更重要的是作为文明软件的文化,尤其是轴心时代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文明的自我认知,有没有被重大改写。

比如说,中华文明从孔夫子的儒家创立以来,中国人大体以儒家学说为基本的框架来认识自我,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一点上,大概来说,至少中华文明的自我认知一贯性比较高。如果是按照政治建制来讲,中华文明其实变化也很大。周代的封建天下和秦制就大不一样。即便是秦以后,中国其实也有很大的变化。秦汉帝国,我认为只是中华帝国的1.0版本。经过了东汉的佛教传入,然后北方的民族迁徙进入中原,所谓“五胡乱华”,北朝那些事,到了隋唐,中国形成了帝国的2.0版本。再往后,蒙古人来了,西藏人也加入了,经历宋、元、明、清,形成了帝国的3.0版本。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不同。那北朝的时候,算是中华文明的断裂吗?还是蒙古人入侵算中华文明断裂?既然这些都不算,我们可以讲成1.0版本、2.0版本、3.0版本,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看其他的文明?希腊文明可以看可以看成西方的1.0版本,罗马是2.0版本,经过了中世纪3.0版本的融合,它升级成了现代的4.0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间显然不会一模一样,它在每个阶段会长出自己特别强悍的特征,跟以前的版本区别开来。我觉得,这样一个文明演化升级的路线对大家都适用,你不完全是单线,我也不完全是单线——悠长的文明实际都很复杂。用这样的思路来平等的看待大家,我觉得比较可靠。

关于文明的领先和落后这个问题,既然大家都存在着长时段演化版本更新的问题,万一我的波峰遇到你的波谷,这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大家都是以千年为单位,这样一个长跑的过程,哪一方在某一段领先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好多人讲我们就快要超过西方了,其实这种急切完全没有必要;而且,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谁领先谁落后,而是如何实现更广泛更深刻的融合——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各种观点都可以有,但要把事实讲清楚。所谓讲清楚,不仅要把事情基本面貌讲出来,还要交代它的基本背景:一个事情是在什么样的基本环境下发生的。现在很多观点不恰当,就是把背景给抹了,只讲那个事儿。以《白银资本》为例,它不是单纯地讲明代的中国很牛。实际上,当时白银资本的全球性流动,要放到大航海以后的全球化进程中去看,它是一个全球搅动的结果。只不过在白银从墨西哥出产的初期,中国的贸易结构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它并不是讲中国在那个时候特别牛——恰恰相反,是讲我们中国在那个时候被动地卷入了全球化进程,而我们还不自知。

《西方史纲》,李筠著,岳麓书社2020年6月版

燕京书评:你在《西方史纲》中提出,用两纵三横来看待西方文明。两纵,包括文明和野蛮的关系、现代和古代的关系;三横,包括生存的意志和智慧、权力的生成和流转、文明的融合和冲突。我感觉,“生存的意志和智慧”这一项似乎与其他几项不太协调,这就像民国期间鲁迅等人说到的“国民性”,是一个无法说清楚、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东西。但是,你把它作为三横中的一横,显然有着你自己的考量。另外,在《罗马史纲》中,你把民众性格看成一座冰山的底层(47页),同样面临这一问题。那么,你的主要考量是什么?

李筠:“生存的意志和智慧”,主要是通过文字、考古资料去辨别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孩童时代到底长成了什么样。如果再往前延伸,比如说我们可以延伸到地理决定论,你这个人群就生活在这个地方,地貌气候就决定了你能够怎么样。其实,我是想通过对人群的定位,一定程度上摆脱地理决定论。也就是说,这群人在这个地方选择了什么样的活法。

人面对环境有很多种应对方式,那么,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可以留存下来,经过主动或被动的筛选,成为一个人群的活法——这就是他们的“生存逻辑”。这个民族不仅长大了,而且越来越强,原初的生存逻辑会被不断放大。像罗马,它长成了世界帝国,一定在它的童年基因里有证据。它的先民们选择活法时种下的生存逻辑,在伦理上会沉淀为基本的德性,比如说勇敢、勤劳、诚实、忠诚等,这些品质和他的活法相匹配,好的共同体就会出现。罗马人一边当农民,一边当战士去打仗,形成了兵农高度结合的体制。我要从这个人对环境的适应,一定要结成一个人的共同体,共同体内部有它的章法,讲清楚这种逻辑,不是把人的事情推给大自然或者推给神仙。讲制度也好,习俗也好,伦理也好,这些东西有据可查,在人类学的意义上是可以讲清楚的事情。

所以,我讲“生存的意志和智慧”,主要是针对先民在共同体形成的初期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软硬件的初级形态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民族独特性(相对的)出来了以后,它走上了什么样的路。从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可以看到它的原始资本。

西方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科学家叫英格尔哈特,他在今年5月8日去世了。他做了几十年的世界价值观调查,在全世界各地搜罗人们的政治态度,然后将这些调查数据变成图表。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都可以查阅,每个国家哪年到哪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如果我们谈国民性问题的话,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元的:一国的国民性和政治态度,政治文化里边有好多突出的点。比如说你愿不愿意服从、你愿不愿意参与等这些问题一一罗列,中国人大概是什么样的,可以就画出一个图形来。你会发现,好多在理论上很可能有冲突的点,在一个民族身上都是突出的,并不是单纯的奴性和公民性两极就足以概括一个民族的国民性。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从个体来讲,还是从群体来讲,人性其实一直都很复杂,里边的元素很多,一直在变化。如果遇到一个好的时代,它能把好的品质激发出来,坏制度就很容易把人心的恶激发出来。

中国的改朝换代与西方古代世界都很糟糕。图为秦始皇兵马俑。(图源:视觉中国)

在古代世界,中国改朝换代的战乱和中世纪前500年都很糟糕

燕京书评:此前很多人认为,基督教主导的中世纪一片黑暗;你在《西方史纲》中认为,中世纪(公元476年开始)前500年比较混乱,文明成果比较少;后500年比较安定,文明成果井喷。对照一下此时的中国,正是从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到明朝时期。除了某些朝代有比较短时间的安定繁荣之外,大部分时间民众生活贫困(似乎比不上西方民众的生活水平),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死亡。你怎么看?

李筠:中国改朝换代的战乱,和中世纪前500年都很糟糕,有战乱的地方都是一样的烂。大概而言,西方中世纪前500年是一个强盗团伙频繁劫掠的状态,强盗来了一波又一波,旧的强盗还没站稳,还没建立王国,新强盗又来把它推翻了,所以比较黑暗,大家都没有安生日子过。中国改朝换代如果持续接近一个世纪的战乱,大概人口减半是正常状态。罗马帝国晚期,西方大概有4000多万人口;过了500年,大概到公元1000年,西方只剩下2600万人口,基本上也少了一半,而且地盘少了,比如说北非就丢了,地中海的东岸基本上也丢了。人口的大规模缩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状况。

我想强调的是,普通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其实基本是在现代世界。古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不是“艰苦”两个字就能形容,就是“有今天不一定有明天”。咱们算一笔小账就可以把这个事儿基本讲清楚。中国第一个数得上的所谓“太平盛世”,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在这期间有一个好政策,历代都是大书特书,叫“十五税一”——只要税率低到这个份上的就是好皇帝,中国人都形成这个思维定势。但是,据经济史的测算,在汉代的条件下,一个成年男子给他足够的土地,在自然能力下耕种,大概只能养活两口半人,就是说,养活父母都很艰难。如果这个人勤劳一点,加上风调雨顺,收成好一点,基本上能养活一家三口人,然后留下种子。其实,“十五税一”是刚好把你好年景的剩余拿走,皇上就是让你什么都不剩。如果遇上坏皇上,就让人的自我再生产不能持续。那样的农业基本状况养不活人,就是找了老婆生了娃都没有办法养活他们,人口都没有办法再生产。所以,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普通人很难过上好日子,遇上坏政治简直就没法过了,遇上战乱绝对是地狱的状态,这里面有生产力和税赋的限制。皇上收税都是很准的,并不是一发善心弄出来的。

燕京书评: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国家以领先的科技带来的军事武器对外扩张和殖民,并且逐渐富强。而中国的明清两代,却是君主制最黑暗的时代。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民众还能活着而已,大部分底层民众的生活非常贫困。对于西方的领先和中国的落后,目前出现了很多种解释理论,有的侧重于政治制度,有的侧重于经济,还有的注重地理环境,等等。那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筠:我觉得,现代化是一套系统,西方率先进入了这样一个系统以后,它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而且是全方位的提高——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贸易的,这和没有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不是一个量级。凯文·凯利有一句很好玩的话,叫做“低级系统无法理解高级系统”,人不理解上帝就像狗不理解人一样,你没法想象它到底是怎么样。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和中国之间还不至于到这样的差距,但这个差距非常巨大,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用我们最熟悉的事,把这个写得仔仔细细。鸦片战争,按理说西方就是来了几船人,就这么几千个士兵,怎么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就沦陷了?按理说我们4亿人,一人吐口唾沫,就把那几千人给淹死了,咱们怎么愣是打不过,就是不理解这个高级系统到底厉害在哪儿。

西方的领先主要是它在1500年非常迅速地进入了现代世界,而我们进入现代化是被人撬开了国门,一开始都没搞明白。在1840年,大概人家的工业革命都展开了,我们还停留在天朝上国的农业社会,所以清朝和英国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第一仗第二仗输了,还没明白到底差距在哪儿。中国人认识到这个差距巨大是系统性的落后,实际上是在甲午战败以后。因为大清居然输给了西方人的学生、我们原来的学生——日本,直到这时才醒过来,我们再不奋发图强,保国、保种、保教都成问题了。

所以,我更愿意用一个系统性的解释来看待中国在近代史上和西方的差距。它不单纯是军事的、技术的、商业的……而是全方位的,是一个系统和另外一个系统的差别。这可能更全面一点,也更深入一些。现代性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但是它确实带来了极高的效率,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在两个系统碰撞的时候,它的硬优势非常明显,而我们中国人也是从这个层面上先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一开始就认为是我们炮舰不如人,所以打不过人家。搞了洋务运动以后,发现还是不行,尤其甲午战争我们的海军铁甲舰好像更好,为什么还是输了?看来还有别的不如人……实际上是一步一步不断吸取教训,同时去找差距,这也是我们对现代化一步一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晏绍祥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8月版。

燕京书评: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但我还注意到一点,一些西方学者有意去西方中心论,把所有的文化和所有文明都平等看待。不料,它在中国造成了一个后果,一些中国学者看到人家在说我们的好话,好像中国的文明和统治方式并没有那么差,然后就拿过来说事。这样一来,实际离真实的历史更远了。我相信你很早就注意到这个情况。

李筠:实际上,这是历史学里边经常犯的错误:时代错置。在西方,学院里边已经是左派占据主流,他们基本的状态是批判——理想主义的批判,甚至撇开了逻辑和历史的批判。而我们国内有些人,专门从他们的理想主义批判当中,找一些东西来疗中国历史或者中国现实的伤,真正的诊断反而被耽误了。

燕京书评:《西方史纲》和《罗马史纲》显示,西方国家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权力,似乎很少一元独大。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尽管也有少数统治者建立起个人独裁,但其权力仍然在现实中受到某些限制和有效制约;在中世纪,教会一直与皇权争执不下;即便是所谓的“绝对君主制”时期,西方君主的权力也比不上秦制之下的中国皇帝。

李筠:西方的权力多元化,一直比中国更充分。而这种权力多元化,很重要的一个根基在于,不同来源的权力都是正当的。我们都有根,你铲不掉我,我也铲不掉你。

从法理上讲,帝制时代的中国,权力是一元化的,只有皇帝有权力,其他所有官员的权力都来自皇帝,皇帝是主干,其他的都是枝丫。总体上来说,皇权的一元性笼罩非常强大。而在西方,哪怕在罗马时代,皇权也没有那么硬,皇帝自己实际上都非常难说清楚,我的权力是来自朱庇特、马尔斯吗?是君权神授吗?好像不是,我们罗马从来不这么讲。那是来自人民选举吗?好像也不全是。无论是来自上面,还是来自下面,罗马皇帝都没那么肯定——在皇帝权力的来源上,罗马其实一直都含糊其词。

我在《罗马史纲》里边写到,这是帝国宪制的硬伤,罗马始终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人民有人民的权力,保民官可以占据人民的权力,元老院有元老院的权力,世家大族本来就是罗马的主政者,皇帝也不能把他们全干掉。到后来,中世纪有封建领主,他们和国王之间是契约关系,只有对等主体之间才能签契约,皇帝国王也不能全部干掉封建领主,干掉就没有和皇帝签约的人了。何况旁边还有教皇在掣肘皇帝和国王,扶助贵族。然后,还有城市的资产阶级,他们也组织自己的城市议会,设立城市的执政官。在法理上,皇帝没有依据用自己的权力彻底铲除其他的权力。更遗憾的是,皇帝也没有硬实力,客观上也做不到。主观上没有人接受皇权是唯一的权力来源,客观上皇帝也做不到,西方的权力一直是多元的。

而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权力的一元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就是天子,他就是权力的枢纽、来源和根据,其他的权力都是从皇帝这儿来的。所以,皇帝要毁掉谁都很正常,都是可以的——而且,皇帝越来越有实力这么干。基本上,从秦始皇建成秦制以后,只要这个大王朝够稳定,皇帝的硬实力足以消灭其他的反叛者。这样一个差别,在中西之间很明显;西方权力的多元化,一直是它基本的社会政治状况。

凯撒大帝。(图源:视觉中国)

西方的权力一直是多元化,中华帝国权力集中于君主

燕京书评:万历皇帝可以任意征税,扼杀了当时的商品经济,民间怨愤滔天,但也无济于事。西方的君主却做不到如此任性。那么,西方最高统治者权力一直受到制约和掣肘,这种传统是否也是西方国家率先完成现代转型,走向民主制的重要因素?

李筠:西方的权力多元化,有没有利于西方国家率先完成现代转型?话分两头:现代国家的建立,以及结构性调整。

完成现代转型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建立现代国家——这样一个高效率的政治机器被建立起来。在初级阶段,绝对君主制充当了发动机。国王不要这些诸侯,不要这些领主,就是要直接征兵征税,直接支配这个国家,行不行?大家觉得这个做法很恐怖,似乎西方从来不是这样,西方要开议会,要有封建契约的权利与义务,不能由国王单方面说干啥就干啥。绝对君主制时期,国王们想了很多办法实现直接支配,现代的官僚系统、常备军、税收系统,都是在王权这一主干下建立起来的。从政治学意义上讲,它确实是有专制的倾向;但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是它实现了分散权力的集结,国家有主心骨了,要是大家散作一滩泥的话,实际上进入不了现代。

好就好在,这些强大的绝对主义君主被同步崛起、稍后集结的社会力量掀翻了——即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干的都是这种事情,我们不要绝对君主(现代化初级阶段的轴心发动机),我们人民自己来。

前一段绝对君主爬上去,后一段经过革命把君主拿下来,不过国家仍然可以走强,仍然可以保护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生长。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法律、法制规范的普遍存在。西方人非常习惯这套东西,什么东西你得给我讲个“法”,是不是有法可以说道说道,不是君主的个人意志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任何人掌握任何权力都讲“法”,他们在斗权时也是在斗“法”。那么,政治的、市场经济的、民间社团的各个领域都有法要讲,法的基础非常充分。在法的意义上,大家竞争出一个和平的、可以合作的、共享共赢的局面,概率就非常高。

所以,率先转型,不单纯是因为权力的多元化,而是权力的集结和它的规范使用。如果只讲权力的集结,那就集结成了秦始皇,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就被掐死了。权力的多元,使得初期集结起来的绝对君主也没办法像秦始皇一样一手遮天,其他政治势力甚至可以把国王拿下来,路易十六不是被砍头了吗?关键不是干倒一两个君主,而是干倒君主以后还可以有规矩地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法律基础非常雄厚,它不仅可以把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化,甚至可以把权力规范化。这是它走向现代民主法治最重要的资本。

燕京书评:《西方史纲》分析了西方建构现代国家的区别,英国采取了司法集权,现代化道路比较顺畅;法国采取了行政集权。你还提到,法国无法采用司法集权,原因之一是“国王主要依靠官僚来管理国家,这和英国国王选择建立法院系统,通过巡回法院管理国家大不相同”。那么,司法集权的基础是法治吗?在走向民主化过程中,如果行政集权必须转变成司法集权,最关键的因素有哪些?

李筠: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英国人选择了司法集权,其实是没有什么牌好打。因为司法是一种被动的统治形式,那时候国王还不能说法院想开在哪儿就开在哪儿,国王连开法院的资源都没有——人也没有,地也没有,钱也没有,他只能巡回:国王骑马全国走一圈,或者派钦差大臣走一圈。所以,司法集权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政治选择,是没有办法才做出来的事情。

从后世的效果来看,司法成为政治的基本存在形式,就是那时候没有立法,也没有行政,只有司法能让人民感受到国王的存在。因为国王给我公正断案了,那么,国家就是秩序,是以司法的公正裁判形式存在的;人民就认为,司法这种政治的存在形式很自然,甚至在观念里根深蒂固了。

中国恰好相反,司法裁判从来就不是中国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政治存在形式,而是由官吏给民众发号施令。中国从来都是以行政为主导的政治体制,从秦始皇开始派县长实行郡县制就已经是这样,一直到现在。法国国王和中国传统的思路接近,君主就是要管官,让官去管民,去发号施令,这些官员忠实地执行命令。每个皇上巴不得手底下的大臣全都是田文镜、李卫,干得比君主说得还要狠,120%的完成任务才好。这种行政主导思路是强势统治者喜欢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强政治的追求。这种强政治的追求,在西方的道路上没有完全实现。“秦二世而亡”,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严刑峻法过于刚猛。如果秦代持续的时间长一点,比如说秦始皇不是五十几岁死了,而是100岁才死,其实也不太可能用铁框子框住中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内蒙古赤峰市松洲法治文化公园韩非子雕像。(图源:视觉中国)

从官来讲,秦始皇用的套路是法家教他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让老百姓按照严刑峻法去生活就好。实际上,这样的状态没有办法持续。你不能把人当牲口关起来,假设人人都是没有主体性的,把你的法条内化到心里就完了。所以,才会有汉代的儒家用伦理教化来安抚民众。那么,官吏从什么样的地方出呢?秦朝用的是酷吏,汉朝开始倾向于儒生来管理。用官吏来管理国家,要有一套通用的文字系统,实现行政的上令下行,上令下行的级别越多,嘴就越不可靠,就越要靠文书,文书系统就形成了。

实际上,真正可靠的行政系统,一定是有很多基本条件才能比较成熟,摆脱结构性腐败。第一,必须有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有充分的货币流动——换句话说,给官员发工资。就这么个简单的事,其实都很难。中国的古书上记载,三公九卿制度确立之后,最高官职的丞相2000石,那就是发谷子意思。在汉朝很长一段时间了,官员的工资都是粟米,不是银钱。皇帝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养活官员是个大问题,如果你给他钱,好记账,官员是不是中饱私囊,好查。一旦皇帝给官员土地,他就变成封建领主了,这不就不是秦制了嘛?所以,皇帝只能给钱不能给地。还有,官员的文化要达到一定水平,能够处理公文的上令下行,这些都是基本条件。而很多条件在绝对主义时期,就是路易十四的1650年左右,法国并不具备。所以,这样一个不具备条件的表面上的行政集权,实际上只能是离封建制不远的新封建制。你派一个总督去管那个地方,那里就成了他的独立王国,然后搞包税制,我说那个地方收多少,只要把国王的这份交足了就行,其他的你自己干,那他肯定就鱼肉乡里了。

所以,绝对主义的新官吏诞生以后,它并没有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行政系统,只不过是官吏层层任命,是国王私人权力的扩张。国王既然说“朕即天下”,天下就是国王家的,那人家官吏的地盘为什么不是他家的?权力私有的逻辑自然就传导下去,腐败自然就是结构性的。所以,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看到法国用行政集权的路线,从长远来看它的做法更现代,但在那时候根本就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所以,它做成了那个时代的“四不像”,国家的腐败特别严重,民怨沸腾,最后导致革命。

燕京书评:秦晖老师曾经概括封建制与秦制的区别。封建制的特征是,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秦制之下,皇上是所有人的主人,所有人都是皇上的奴才或奴隶。相比之下,周代是封建制,享祚大概800年,比后面秦制的朝代延续的时间都要长;而西方的封建制也很稳定,很少出现秦代以降两千多年里频繁出现的改朝换代。《西方史纲》和《罗马史纲》都未论及这一问题,作为政治学学者,你怎么看封建制与秦制之间的区别?

李筠:秦晖老师讲的“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主人”,我认为是对秦制基本特征的精彩归纳,把最核心的东西讲清楚了。但是,封建制和秦制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个话题很重要一个误区,就是有不少人觉得秦制就比封建制要坏、要狠。从总体上的效果来看,两者其实是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更好。至少从老百姓生活的意义上来讲是这样,只能说谁比谁更不那么坏,仅此而已。

拿你举的这个例子说,周朝享祚800年,看起来协和万邦、雍容华贵,其实武王伐纣成功,没三年就死了,然后是周公旦辅政七年,之后还政给了成王,然后是“成康之治”,就好了这么四代,西周就走下坡路了。不要说周天子有多少控制力,就算它有一个好政治,也就四代就完了。东周基本上没什么好政治,一开始就是周天子成了丧家之犬。周代无论从天子地位,还是国内的和平、诸侯的协调来讲,周的统治在绩效上并不是特别成功。否则,为什么孟子抨击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就是因为周天子不行才搞出来的,战国就更糟糕了。

周的有效统治并不是很好,封建自然就会造成诸侯之间的互相杀伐。弑君者三十六,亡国者七十二,这种事普遍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封建就意味着战乱,而且是有组织的互相火并。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基本上也是这样。封建王国当中的领主,公侯伯子男这些有头衔的贵族,他们的第一身份都是武士,天生的职责就是打仗,不打仗他们就痒痒。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们除了打仗,甚至不知道别的。封建就是这样一堆人组成的格局,你认为好吗?天天发生的都是这些事,各路诸侯领主相互相互敌对、相互猜忌,我怎么搞你一下,你怎么搞他一下,搞大了我就把你的国灭了……想的都是这种事情。老百姓在这样一个局面下,生活也不好。封建格局下,人可以流动,比如说你作为说客、商人、游侠等,从这一国跑到那一国去,看着挺自由。在秦朝统一以后,这事儿都没了,自由度下降了。但是你想,《史记·游侠列传》有几个是这样的自由人?大部分都是饱受春秋战国战乱之苦的老百姓。

所以,封建和秦制的比较,在制度上和再文化上非常有必要,但不能有倾向性的说,谁就一定绝对优于谁,一定不能绝对地讲封建比秦制有更多的自由,它就更好。这种结论太过草率和僵硬了,更妥当的说法是各有各的不好。

苏格拉底像。(图源:视觉中国)

西方的文官制和中国的文官制没有关系

燕京书评:《西方史纲》描述了西方国家现代化和民主化过程,有学者曾经论及,封建制的国家更容易完成国家转型并建立民主制;秦制或类似秦制的国家,现代化和民主化道路都很曲折。作为政治学学者,你认为其中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李筠: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是反对这种论调的,不能将封建和民主直接联系,好像从封建制走向民主就更容易,我认为,这个逻辑不成立。大概从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个很显赫的历史学潮流叫辉格史学。辉格史学的基本要点就是,越封建就越容易民主、越容易现代化。拿到英国史来讲,就变成英国之所以领先,就是因为有了《大宪章》。《大宪章》是怎么弄出来的?就是二十几个男爵围攻了约翰王。有了这个根子,我们英国就一步一步走向自由了——辉格史学就是这样一个论调。

大概在20世纪初,辉格史学就被挑战了。后来大家认识到,实际上这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反例就是波兰。我们都知道,波兰几乎是世界上最悲催的国家之一,三次被列强瓜分,俄、普、奥都在它周围。波兰就是一个很封建的国家,国内的大领主、公爵、大主教在国王面前都很牛,他们一堆人开会,国王只是其中之一,大家一起把事定了,国王不在他们之上,不能说一不二,这个格局很民主。但是,为什么波兰陷入了被瓜分的境地?民主化不能无根基、无原则地讲。现代国家的民主化,必须先有现代国家,才能进一步谈民主化;没有现代国家这个前提,谈民主化是虚妄的。

那么,封建是不是有利于现代国家的形成?其实,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阻力。那些绝对君主都想干掉封建领主,最好旁边都没有人,我一个人说了算——这就是绝对君主的理想。现代化的第一步,实际上是走向国家的统一,绝对君主集权基本上完成了这样一个进程。有了这样一个集结起来的国家之后,像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把这些绝对君主拿下,变成立宪君主也好,变成共和国也好,就是决定性地走向民主。没有前置的建国阶段,直接讲中世纪的民主,那就是波兰被瓜分那样一个悲催的格局。

所以,不仅要把不同国家的历史做比较,还要把基本的政治逻辑理清楚,不要把必要的环节省略掉,否则可能会走入歧途。

燕京书评:之前有人宣称,英国从19世纪中叶建立的文官制是受到中国文官制的影响而形成。读完你的《西方史纲》和《罗马史纲》之后,我感觉,它应该是从希腊、罗马到中世纪这一脉络发展形成,与中国秦制之下的文官制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怎么看?

李筠:包括我们现在的行政学普通高校教材,都会讲现代文官制度和科举制的联系,其实我觉得这种联系非常牵强。现代文官制度要解决的问题,和我们中国古代科举制下官僚体系要解决的不是同一个问题;他们所凭借的,也不是同一种资源。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来,是因为国家事务的膨胀,要管的事儿多了。而英国甚至包括美国的文官制建立起来,最主要针对的是现代的政党分肥制。两大党谁在选举中胜利,把哥们、兄弟、捐款人等全部安插成政府的官员。选举时我给你捐钱了,你当时给我承诺了,你上台就得让我也捞一把。政党政治下的普遍腐败就出现,官员实际上并没有履行他的职责。现在文官制是因为民主体制到来,政党政治成熟,必须要克服政党分肥制产生的问题。而我们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现代民主,不存在议会制,不存在政党政治,也就不存在政党分肥——逻辑完全是不一样的。

西方的文官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政治中立、职务常任、专业化的队伍,干掉分肥的那些政客。而中国古代主要解决的是,帝国太大,皇帝管不过来,所以必须向下进一步延伸权力,那就派官去管。西方是解决现代政治带来的问题,中国的科举制是传统读书人为皇上分忧——儒生既有入世之心,又想做官,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还讲忠君爱国,挺合适皇帝,皇帝为什么不用?双方一拍即合,皇帝在地方有帮手,儒生也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两个逻辑完全不一样。

而且,现代文官制度考的是常识、逻辑、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文案、法律、管理、科学等知识,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倾向性非常明显,带有非常强的特定的教化意义的内容,都是古典的。所以,两者基本没有联系,不用扯在一起。

屋大维,被称为奥古斯都。(图源:视觉中国)

没有一种民主的方式是包治百病的

燕京书评:《西方史纲》显示,西方的封建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时候,曾经有过“绝对君主制”时代。即便如此,西方国家始终没有建立起类似中国的秦制和俄罗斯那样的制度,为什么?

李筠:中国的皇帝和俄国的沙皇,基本都是以文明为单位的大皇上;就像罗马一样,没有和皇帝并立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只有一个。他们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做成权力系统和意义系统的高度重合。这个意义系统,为皇上和沙皇背书的内容特别充分,这是罗马皇帝都没有过的。

在西方中世纪和现代早期,当绝对主义王权产生时,它压根就没有可能去完全控制意义系统。第一,教皇更有资格讲西方世界的意义,他手底下有一大帮非常厉害的神学家和法学家;第二,反教皇的神学家和法学家也有一大堆道理,但他们不一定跟国王是一伙的。这两个人群,无论是教皇率领的所谓基督教正统、天主教会的法学家和文人也好,还是反对他们的法学家和文人也好,文化水平都比国王高,比国王手边谋士们的水平高。实际上,国王们处于文化、修辞、意义制造的弱势地位,讲故事讲不过人家。好不容易有几个文人墨客讲了一点给国王帮忙的道理,要把它普及到老百姓心里边,和基督教讲了1000年的故事竞争也很难。所以,绝对主义君主看起来很强势,但基本上有半壁江山根本就不在他们掌控之内。

另外半壁,国王们要建立硬件系统:常备军、税收系统、官僚队伍,要在硬实力上对抗那些公爵、伯爵,还有修道院长和主教,他们头上还有教皇,国王们要对付一大堆政治势力。系统的建造和对手的压制,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绝对君主看起来很牛,实际是文武两头都没那么强悍,比起中国帝制时代的皇上和俄国的沙皇都差太远了,绝对做不到说一不二。这样一个貌似强大的现代早期王权,从社会基础、文化基础、群众心理基础各方面来看,比古时候的专制皇权真是相差很远,这也是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可以掀翻他们的原因。如果他们真的非常强悍,资产阶级革命是很难成事的,成了可能也没有社会土壤长出新的社会政治形态,可能又回到原来的模式,循环往复,那就只是改朝换代。

燕京书评:古希腊是采取的直接民主制,现在的西方代议民主制有一些争议,比如,王绍光就认为竞争性选举是“选主”,他还提出要恢复古希腊时期抽签式民主的办法。在你看来,这种直接的“古为今用”是否可行?

李筠:咱们算一笔账,就知道抽签制可不可行。在一个上亿人口的大国,有个职位很重要,每个人都有机会抽签来当,看起来很公平,问题是最后什么都做不了。假设一个人一辈子活100岁,也就36500天,比起1亿这个分母来,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一个人这辈子抽中这支签坐上这个职位的可能性,几乎跟买彩票中500万差不多。即便有幸运儿抽中了,坐一天这个位子,在这一天当中秘书先给介绍一下,今天你要签掉的公文有这么几件,它来龙去脉到底各是什么。你能理解吗?如果理解了,能做出判断吗?做出了判断,对于明天来坐这把椅子的人有约束力吗?这样一来,就陷入了极度低效的状态,相当于废弃了这一职位。你准备把多少种职位这样明面上拱得很高,实际上废弃呢?一个国家有多少种职位可以让你拿出来这样废弃?政治不用运转,只考虑它的产生如何符合你的原则,产生之后它能不能办事你不考虑吗?

所以,抽签和其他所有民主试用过的办法一样,它只是一种方案,只是体现民意的一种办法,它有它合适存在的地方,但它必须根据条件、职位、责任、参与人等多方面因素去选择,这个办法不能包治百病——没有一种民主的方式是包治百病的。

民主有很多方式,各个不同的地方应该应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政治从柏拉图开始讲,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须严肃考虑,就是专业性。政治的专业性很强,一旦你考虑这个维度,抽签就要慎重,普通不具备这个专业知识的人如果抽中了,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专业门槛非常低,那没有关系,如果有专业门槛,抽签就不灵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标签:中国 都是 罗马 权力 燕京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热门点击
  • 测绘工程需要考研吗,女生测绘工程考研方向
  • 南汇在哪里(浦东新区哪个镇最穷)
  • 为什么客户会流失(流失的客户怎样维护回来)
  • 跳高世界纪录是多少(跳远9米20不被承认)
  • 在家如何赚钱(程序员怎么接私活赚钱)
  • 沁园前置过滤器价格表,沁园净水机更换滤芯
  • 100毫升等于多少克(500毫升等于500克吗)
  • 运动鞋哪些好(运动鞋中最好的品牌)
  • 国家林草局拟规定: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
  • 1kg等于多少g(1公斤等于多少毫克)
  • 标签云
    鲁能队   期足彩   匹克   督战   德怀特   更衣   蒂安   压阵   到会   吃惊   幼年   热血沸腾   马基   此时此刻   急于   埃托奥   提供各种   勃列日涅夫   农博会   节衣缩食   疯魔   拿了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诺布尔   教宗   同组   卡德罗夫   里尔克   振奋   大族   我看过   战前   都将   低估   这届   幕僚   队医   有约   图瓦   兰卡   亮出   奇耻大辱   讲理   啦啦队员   望而生畏   新华社发   意大利杯   独立日   仪仗队   数码产品   拉希德   伢子   抢下   无果   染红   克瑞   失单   负于   炮轰   福井   征召   养伤   合围   十件   三强   勃朗宁   义无反顾   北体大   运筹帷幄   萨利   苦练   哈姆   花样游泳   大官   以弱胜强   体育明星   马路上   限令   十强   蓄势待发   高度评价   士气   圆月   好人家   策应   弗拉门   高居   合同期   民宅   披甲   中国体育   迷们   怎能不   上蹿下跳   伯顿   北京奥运   要她   一个女孩   有一套   施压
    大爱生活网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沪ICP备15034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