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分享

港江在哪里(江A)

发布时间:2022-05-30 08:48:26

提要:现代汉语共同语里“港”的基本义是港口,但其本义是与江河湖海相通的河流。该义主要保留在地名中,此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皖鄂湘赣, 这种地理分布古今一致,且与古吴语和古楚语的地域范围吻合。因此,“港” 可能源自古吴语并扩散到古楚语,属吴楚通语而为早期字书所失收。该地名分布的北界为古淮河,这或许可以作为古吴语北界的一条例证。

关键词:地名分布 词义演变 古代方言

壹 引言

随着方言调查的普及和深入, 汉语方言的共时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之下, 汉语方言的历史研究则相形见绌, 其主要原因是方言历史语料的严重缺乏。以往的方言史研究通常借助于浩瀚史籍中散存的零星资料来考证古代方言的类别、时代和语言特点等。陈寅恪《东晋南朝之吴语》、鲍明炜《六朝金陵吴语辨》就是此类研究的范例。但是, 对于确定古代方言区的边界之类即使现代方言也不易解决的问题 , 就很难寻觅到直接的书证了。这就需要寻求其他途径, 考察方言地名及其分布区域或许就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

地名是为特定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指称自然地貌和乡村聚落的原生地名, 多由当地居民用方言口语命名, 其中使用频率高的某些通名就会形成方言特色。例如, 陕北晋语的“塬、梁、峁” , 华北官话的“崮” , 吴语的“浜、浦、渎、泾” , 闽语的“厝、埔” , 粤语的“涌、滘”等。未经雅化的原生地名往往口耳相传, 世代相因, 因而比普通词语较易保留古音古义。具有方言特色的古代地名通名密集分布的地域 , 应该与古代方言的分布地域大体吻合。据此, 我们或许可以利用某些地名通名的地理分布来探寻古方言区的边界。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来作一次尝试。

1999年, 我们到江苏南通地区进行方言调查教学实习, 在作词汇调查时, 一位如皋话发音人告知, 词目“河”有一种方言对应说法是“港”, 义为河流 。但现代汉语共同语里“港” 的基本义是“港口” 而非“河流” , 这一差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 于是对其词义演变、共时地理分布和历史文献作了一番考察, 发现“港”可能是一个源于古吴语的地名通名, 它分布的北部边界大体就是古吴语的北部边界。

贰 “港”的词义演变

《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辞书中 , “港” 的第一义项均为河流; 但在着力反映当代词语、不拘泥于传统辞书的(现代汉语词典》1973年试用本中, “河流”义已退居第二义项, 1996年修订本又进一步退居第三义项。上述两个版本的“港”字条目如下:

《试用本》: ①港湾:军港、商港、港口、不冻港。②江河的支流 (多用于河流名), 如江山港、常山港(都在浙江省)。③指香港:港币。

《修订本》: ①港湾: 军港、港口、不冻港。②航空港: 飞机离港。③江河的支流 (多用于河流名), 如江山港、常山港 (都在浙江)。④指香港: 港币、港澳同胞。⑤形容具有香港地方的特色: 打扮得真港、她这一身儿才港呢!

显而易见, 从《辞海》、《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 , 再到修订本, “港”的河流义正在迅速衰退。今天, 该义项虽然还保留在词典中, 但在实际使用中已鲜为人知。例如, 1988年原苏州地区沙洲县改为张家港市。张家港之名, 本来是先有河, 然后成集市, 最后建港口, 这在《沙洲县地名录》 (1982)中有明确记载: “相传为咸丰七年前后为农田排灌, 在香山与镇山之间, 由南向北开掘一条潮港, 引水往南套河入江。因所经之地大部为张家埭张姓财主之田地, 故取名张家港。日后在张家港与南套河相接处渐成集市, 亦得名张家港。现张家港已为‘上海港务局张家港装卸区’的简称。该港口1968年2月施工兴建,1970年10月竣工。港口水位较深, 可停靠万吨巨轮,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 目前, 即使在苏州地区, 由于口语中“港”已不用于河流义, 一般人都以为张家港得名于港口, 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条张家港河, 更不知河名早于港口名。张家港(河)1958年整治、开挖后与另外两条河连通成为新张家港 (河) , 从沙洲经江阴、常熟、太仓, 流往上海。然而, 1983年出版的《常熟市地名录》也误认为该河“自沙洲县长江口张家港通往上海, 以港口名得河名。”

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港”字的字书是南朝吴郡人顾野王(519一581)的《玉篇》。《玉篇》“港”字只收一音一义: “古项切, 水派也” 。此义后世字书皆沿袭。宋初扬州人徐铉 (920一991) 将“港”收为《说文解字》新附字: “水派也, 从水巷声, 古项切。” 江西南城人陈彭年《宋本广韵》(1008)“港”字两收 , 一为古项切, 义为“水派” ; 一为胡贡切, 构成连绵词“港洞” , 义为“开通”。《集韵》(1037) 又增收“胡降切,水貌。” 《康熙字典》 (1716) 将以上三个“港” 收于同一字头下, 将古项切释为“水分流也, 一曰水中行舟道”。《钦定叶韵汇辑》(1782) “港” 除以上三收外, 又增加第四收: “鱼亮切, 杨万里诗: 政缘夜来到渎头 , 打头风起浪不休。舟人相贺已入港, 不怕淮河更风浪。” 此处词义应该已经是“港口” , 但韵书并未明言。以上情况表明, “港 (古项切) ” 进入字书后一千多年始终只有唯一的“河流”义项。

在实际语言中, 至少从宋朝开始, “港”已经从“河流”义引申出了“港口”义, 元明以后该义项已普遍使用。《王力古汉语字典》(2000) 是一部着力揭示词义发展演变历史的学术性词典, 该词典称“魏晋至唐宋这一段产生的词义为后起义, 元明以后产生的词义为晚起义。”并标明“港”的河流义为后起义, 由此义引申出来的港口义为晚起义。其“港1” 条目如下:

港gǎng, 古项切, 上, 讲韵, 见。①江的分岔 (后起义) 。梁元帝登堤望水诗: “高岸翻成浦 , 曲港反通舟。”引申为可以泊船的江湾或海湾 (晚起义)。宋杨万里舟中买双鳜鱼诗: “小港阻风泊乌舫, 舫前渔艇晨收网。”

但字书正式收录“港口”义项则大概晚至《辞海》(1915)。《辞海》“港” 条目以第一义项“江河的支流” 继承传统的“河流”义 , 此外新增了第二义项“可以停泊航船的江湾或港湾” 。正如《王力古汉语字典· 凡例》所言: “ 词义发展是渐变的。所谓后起义、晚起义是指新产生的某词义在这个时期已有较普遍的应用, 而不一定指某词义始见于这个时期。” 既然词典收字释义往往滞后, 那么“港” 字本义的产生时间当早于《玉篇》成书的南北朝时期。

1999年版《辞海》对 “港”的释义作了新的改进:

①一般指与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原来这石碣村湖泊正傍着梁山泊, 周围尽是深港水汊、芦苇草荡。”又, 有的入海河流下游亦称港。②河水湾处。杨万里《诚斋集三三 · 舟中买双鳜鱼》: “ 小港阻风泊乌舫, 舫前渔艇晨收网。” 今为港口的简称。

这一释义有助于我们认识“港” 的词义发展轨迹: 由本义江河的支流扩展外延而用于入海的河口; 又由本义改变内涵转用于河湾, 继而因河湾可泊船而引伸出港口义, 并进一步由河港扩展到海港, 以至于今天的航空港。

虽然早期字书《尔雅》、《释名》、《方言》、《说文》均未收“港”字 , 但汉末佛教译经中已有“港”字。例如, 三国时旅居东吴的高僧支谦所译《佛说孛经钞》: “见谛沟港。常好布施, 赈救贫穷, 人呼为给孤独氏。” “一当念佛……二当念法……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 有得沟港, 受沟港证者; 有得频来, 受频来证者; 有得不还, 受不还证者; 有得应真, 受应真证者 。” 引文中的“沟港”是表示僧人修行等级的佛教术语 , 显然是一种引申用法, 而“港”的本义当比这更早; 引文中“沟港”属同义并用, 也显见其水派义。比这更早的“港”字用例是东汉马融 (79一116) 的《长笛赋》: “庨窌巧老 , 港洞坑谷。” 但此例“港”的音义均不同于“港 (河流) ” , 《玉篇》也未收。《广韵》才另收在送韵胡贡切: “港洞, 开通。”

另有迹象表明, “港” 在汉代已用作水名通名。《太平寰宇记 · 卷126》: “小史港 《今合肥小吏港, 曾名小市港)即汉建安中庐江府小史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出, 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 乃投水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 时人怜之, 后为名。” 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 湖北省卷》, 黄石市黄石港区地名的由来“据《太平寰宇记》, 东汉末刘勋于此筑黄石城, 因有港西入华家湖, 故名黄石港” 。

还有一些迹象显示, 早在先秦时“港” 已用作水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 江苏省卷》, 无锡伯渎港: “相传为商末吴泰伯所开。” (元)刘勋《隐居通义》, 江阴申港: “春申乃楚考列王元年为楚相, 封为春申君 , 今浙郡有申港即其地也。” (清)《湖广通志》, 钟祥龙凤港: “ 旧传楚王尝乘彩舫载嫔御游此。” 黄冈颜子港: “其左右为长沮桀溺阪石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八字。”《大清一统志》, 当阳昭溪港: “相传楚昭王返国与宫女济此。” (清) 《江南通志》, 芜湖鸠鹚港: “ 芜湖古城在芜湖县东三十里, 古地, 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 克鸠鹚’ 是也, 汉置芜湖县, 今县东四十里有鸠鹚港。”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江西上饶市余干县梅港乡: “战国末期梅姓定居江边, 因名” 。

早期字书为何不收“港” 字 ? 其原因可能是该字只通行于当时华夏中心区域以外的偏远方域, 属方言而非华夏通语。《方言》本该收方言词, 但因扬雄只能利用方言区的人进京之机问询, 而未能到方言区去作实地调查, 故不知该方言词。另一方面, 当时“港” 可能只是一个口语词, 尚无固定字形, 故无法收入字书。直到辽代, 幽州(北京)僧人释行均997年所编《龙龛手镜》仍将“港”和“港”的俗字“渀”并收: “渀, 俗, 音讲, 水流也。港,正, 同上。”北宋汴京人丁度所编《集韵》则将“溝”视为“港”的异体字: “溝、潜, 水分流也, 或作溝。” 陕州人司马光的《类篇》则在收“港”的同时又在“溝”字下另收“港”的音义: “溝, 居侯切, 说文水渎, 广四尺深四尺。又古项切, 水分流也。” 直到金代河北真定人韩道昭的《五音集韵》, 仍将“溝”收作“港” 的异体字 : “港、溝, 水也。” 值得注意的是, 《龙龛手镜》、《集韵》、《类篇》、《五音集韵》的作者释行均、丁度、司马光、韩道昭均为北方黄河流域人, 而《玉篇》、《广韵》作者顾野王、陈彭年, 《说文》新附字收录者徐铉均为南方长江流域人。

叁 “港”地名的公时分布

“港” 作为地名通名, 今天可以指称河流、聚落、港口、海湾。其中, 海湾为海域地名, 与内陆无关。港口是晚起义项, “港” 用作港口通名也较为晚起。例如, 我国现有五个称“港”的城市都是近几十年内以港口得名的: 江苏连云港市(1962) 、张家港市(1988) , 广西贵港市(1988) 、 防城港市(1993) , 辽宁东港市(1993) 。上述四类地名中本文的是河流地名和聚落地名。河流属自然地貌 , 最初多由当地居民用方言口语命名。聚落地名尤其是乡镇以下的聚落地名大多又根据聚落所在地域的特征性地貌来命名, 而河流就是水网地区经常用以命名聚落的一种特征性地貌。以“港”得名的聚落地名大多以河流命名, 晚期也有一些以港口命名。

“港” 字河名和聚落名密集分布的地区, 大体以江浙沪为中心, 及于皖鄂湘赣, 乃至闽粤台等省区。其中,“港”河名集中在江浙沪。《中国水名辞典》共收河渠名1140条(多为70公里以上), 其中以“港”为通名的有6条, 都在江浙沪: 江苏张家港市张家港、射阳县新洋港、建湖县黄沙港, 浙江衢州市常山港、江山港, 上海市沙港 (即北沙港)。至于“港”字聚落名, 江浙沪以及皖鄂湘赣多以河流命名, 闽粤台则多以港口命名。

下面根据按省分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对以上省区的“港” 字地名进行统计。因未见江西省卷, 该省改用三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统计。两种词典同为商务印书馆出版, 编撰体例和所收地名也大体一致。由于《大词典》未明确区分地名类别, 江西的统计数字恕不分类。不过江西无海湾、少港口, 其地名中聚落名占绝大多数是显而易见的。以上两部虽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地名词典 , 仍远不能收录全部地名, 未收入词典的“港”地名肯定为数不少, 但词典所反映的不同地区“港”地名分布密度上的明显差异应该具有较为可信的统计价值。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

除以上十省区外, 其他省区或未收“港”地名, 或只有寥寥几个“港”地名。其中几乎没有河流名, 聚落名大多也不以河命名。例如, 天津市是词典中收录“港”地名最多的北方省区, 但多非河流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 天津市卷》共有15个“港” 字聚落地名。其中, “港北街、新港路、临港立交桥” 均以港口得名, “香港路” 也与河流无关; 其余地名大多虽含“港”字, 但音义均不同, 其音为jiǎng, 义为“洼淀” , 例如: 官港、白龙港、车辋港、黄港水库、双港、西港、西十字港。又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河南省卷》只有一个“港”字聚落名, 其“港”义为港口而非河流: “(信阳)浉河港,1955修水库, 库区内王家岗居民迁此, 因三面环山, 东临浉河, 船只往返停泊于此, 俨如港口, 故名。”

统计显示, 闽粤均未收录“港” 河名, 台湾则有8个: 东港溪、南港溪、中港溪、北港溪 (有两个同名的北港溪)、枫港溪、新港溪、港口溪, 但以上河名中的“港”并非通名, 至少不能算作独立的通名。

根据上面的统计, 地名通名“港 (河流)” 的分布范围, 从行政区划看, 包括江浙沪皖鄂湘赣六省一市; 从自然地理看, 包括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太湖、都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巢湖流域水网地区。本文的是“港(河流)” 的方言地理。由于方言区和行政区并不完全吻合, 其方言地理需作进一步的考察。

“港(河流)” 在浙江和上海全面分布。在江苏省虽然分布最密却并非遍及全省, 大体只分布在古淮河以南, 正好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在江苏境内的分界线吻合。古淮河以北虽有少数“港”字地名, 却非“港(河流)” 。例如连云港,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地理卷》称其“初为渔村, 位于后云台山东麓, 隔鹰游门海面与东西连岛相望, 鹰游门海面宽阔, 在东西连岛屏蔽下, 风平浪静, 可泊巨舰; 1933一1936年在此劈山筑港, 取名连云港, 并设连云市。” 又如邳县南港上、新沂县港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 江苏省卷》称前者 “相传清时沂河泛滥, 村民围土筑堰, 当地称‘坝岗’ , 取名岗山村, 后谐音为港上村” ; 称后者据同治《宿迁县志》, 因地势低洼 , “夏秋雨潦水多停蓄, 村在水边, 故名。”

安徽省“港” 地名也分布在淮河以南, 但不包括金寨以西地区,大体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在安徽境内的分界线吻合。

湖北省“港” 地名主要分布在鄂东北江淮官话黄孝片、鄂东南赣语大通片, 天门以东西南官话武天片、公安以南西南官话常鹤片、以及潜江、钟祥以北西南官话鄂北片, 而鄂西的西南官话成渝片则除长江沿岸沙市、宜昌一线外, 少有分布。

湖南省“港” 地名除分布在湘北的西南官话常鹤片和赣语大通片外 , 还分布在中部的湘语长益片, 以及湘东与江西毗连的赣语宜浏片、昌靖片。湘西和湘南则未有“港” 地名收录。

江西省“港” 地名分布在赣北赣语区各片, 分布密度由北向南递减, 赣语南缘的吉茶片只见一例, 赣南客家话区则未收“港” 地名。

综上所述, “港 (河流)” 地名的方言地理分布包括整个吴方言和江淮官话, 赣方言、湘方言大部, 以及与江淮官话、湘、赣方言相毗连的西南官话边缘地区。上述分布区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港(河流)”地名的分布密度以吴语和江淮官话为中心, 向外围递减。在中心分布区又以太湖流域为核心。

翻检41卷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收录“港”条目的有13个点, 与上述地名词典反映的情况大体一致。这13个点包括吴语的全部7个点、江淮官话的扬州、赣语的黎川、湘语的长沙和娄底、闽语的福州和厦门。具体收录情况分为以下四类(词目用黑体表示) :

a. 单独作河流通名(金华、崇明、温州、黎川) :

金华:港, 称较大的河流。金华港, 称婆江, 俗称大溪。兰溪港, 指兰江。义乌港, 指 东阳江。徽港,新安江旧称。

崇明:港,河:大港,港名。港肩, 河岸。港沿, 河边。

温州:港, 指温州港, 匝江下游靠市区部分, 故市区居民将瓯江下游段称为港。港轮, 在河口及近海航行的轮船。港鳗,即鳗鱼, 指海鳗。港蟹, 三疵梭子蟹。港虾子, 分布于河口咸淡水中。花港蟹, 一种较大的海蟹 。

黎川:港, 河。港下, 河里。港岸,河岸。港塝, ①河岸。②河堤。

b. 与其他语素组成表河流的复合名词 (上海、宁波、杭州、扬州、长沙、娄底):

上海:港汊, 小河的交叉处。汊港, 河道的分叉。

宁波:港汊, 交叉的小河。

杭州:河港, 河。

扬州: 汊港, 水流分支处: 五汊港, 地名, 在江都杨庄丁伙交界处, 这里河汊分成五路。

长沙:港子, 小河汊。

娄底: 水港子,小溪,小水渠。田川港子,水沟。

c.聚落通名和港口通名(扬州) :

扬州:港, ①江河边地名用字: 卞港, 在江邗境内; 高港, 在泰兴境内。②港口 ; 码头 : 扬州港 , 在卞江边。

d. 港口通名 (福州、厦门、苏州) :

苏州: 港, 港湾, 苏州附近沿长江一带有张家港、天生港、南通港等地名。

福州: 港, 港湾, 便于船只停泊的地方。

厦门:港, 港湾。港骹, 港口。港埠, 旧时指与外国通商的沿海城镇。

需要指出的是, “港”的港口义在普通话和各方言里通用, 方言词典可以不收, 但其河流义则有必要收入方言词典。上述a类金华、崇明、温州、黎川四部方言词典就是这样处理的。b、c、d 类词典未收河流义, 其中多数方言点并非此义已消失殆尽, 而属漏收。例如, 杭州“港”字就可作水名通名: 西湖著名景点“曲院风荷” 就有一条向西经“双峰插云” 折向西南的金沙港; 另一景点“花港观鱼”的“港”, 早先也属此义, 而且该词典中就收有“花港观鱼” 条目: “位于苏堤南端以西滨湖之地, 花家山之水流经此地注入西湖。南宋时, 内侍卢允升筑‘卢园’住此, 并凿池引水养鱼观赏, 范围甚小。” 又如苏州郊区虎丘乡有东、西花泾港, 娄葑乡有西莫香港, 横塘乡有吴前港;上海仅杨浦区就有大汊港、东沟港、西沟港、老白港、杨树浦港、洋泾港; 扬州有斜丰港(即盐邵河)。

但是, 上述d类方言词典中福州、厦门则不属漏收, 它们与同为d类的苏州不同。闽方言的“港” 今天确无河流义, 其河名通名用“溪”不用“港” , 词典中“溪”条目收有此义:

福州:溪, ①夹在两山之间的河沟。②泛指小河沟。

厦门:溪, 通常把河叫溪, 小河叫溪仔, 大河叫江。

方言词典漏收“港(河流)” , 连五卷本《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未能免,该词典“港”条目共收九个义项, 却漏收河流义。上述现象表明, “港”的“河流” 义不仅在普通话中已趋于消亡, 在方言中也已边缘化。这种情况甚至影响到治方言史的学者,《方言历史探索·汉语水泽词语的地理分布初探》利用地名分布考察了具有方言性的九个河名通名(江河水川溪渎沟浜浦)和九个湖名通名(湖泽湫薮泊淀池塘潭), 颇为难得, 遗憾的是同样忽略了“港”。

肆 历史文献里的“港”

4.1 早期文献 “港”在宋以前的早期历史文献里比较少见, 这与上文关于早期的“港”可能是方言口语词的推测相吻合。下面列举本文查检到的宋以前文献里“港”的用例,查检不一定周全, 但求窥一斑以见全豹。

1、《水经注》, 北魏河北涿县郦道元 (? 一527)撰。

卷3: 三国时陆逊攻襄阳, 于此穴又得马数十匹, 送建业。蜀使至, 有家在滇池者, 识其马毛色, 云其父所乘, 马对之流涕, 其水东流百四十里, 经城南, 名曰浴马港。

卷28: 湖在大港北, 港南日中湖。

卷29: 涅水又东南, 经安众县, 遏而为陂, 谓之安众港。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

卷31: 古人于安众遏之, 令游水是潴, 谓之安众港。

卷35: 江之右岸有雍口, 亦谓之港口, 东北流为长洋港。又东北经石子冈, 冈上有故城, 即州陵县之故城也, 庄辛所言左州, 侯国矣。又东经州陵新治南, 王莽之江夏也, 港水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洋口。

2、南朝诗

何 逊(? 一518) , 山东郯城人, 梁武帝天监中迁福建建安水朝参军, 后随府迁江州。《送韦司马别诗》: 薄暮行人稀, 暧暧入塘港。蓬门已掩扉, 簾中看月影。

萧 绎(508一555), 梁元帝, 即位前任湘东王、会稽太守、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相国。《登堤望水诗》: 旅泊依村树, 江槎拥戍搂。高岸翻成浦, 曲港反通舟。

3、《魏书》(554), 北魏河北昔县魏收撰。

卷106: 新昌郡(今滁县)领县四: 赤湖、获港、薄阳、顿丘。

4、(梁书》(636), 唐雍州万年(今西安)姚思廉撰。

卷45: (巴陵—今岳阳)城内景帅船舰并集北寺, 又分入港中, 登岸治道。

5、《吊古战场文》, 唐河北赞皇李华(715一744)著。其人安史之乱受伪职, 后贬杭州司户参军: 径截辎重, 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 将军复没, 尸填巨港之岸, 血满长城之窟。

6、《送王秀才序》, 唐河南孟县韩愈 (768一824)著: 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演以望至于海也。

7、唐诗

陈元光, 唐初光州人, 漳州首任刺史, 其父陈政669年奉旨入闽平畲, 其后四世守漳州。《补诗二首》:蕙兰纫佩生香满, 荷芰缝衫御暑嘉。较斧开林驱虎豹, 施罟截港捕鱼虾。

顾 况,苏州人, 约卒于806年:《(饶州)安仁港口望仙人城》(诗题)

张 祜, 河北清河人, 847一859年卒于丹阳。《江南杂题》: 后港通围竹, 前溪下檐柑。旧巢飞巧妇, 新叶长宜男‖《叙诗》: 小开作泾港, 大涨为塘陂。可令万顷澄, 可使百派支。

李商隐(813一858), 河南沁阳人, 幼随父到浙江, 父死奉丧归郑州。《即目》: 空园兼树废, 败港拥花流。书去清枫驿(在浏阳), 鸿归杜若洲‖《(金陵)景阳宫井双桐》: 秋港菱花干, 玉盘明月蚀。血渗两枯心, 情多去未得。

韩 偓(842一923), 长安人, 翰林学士,贬邓州司马, 后依闽王王审知而卒。《寄隐者》: 烟郭云肩路不遥, 怀贤犹恨太迢迢。长松夜落钗千股, 小港春添水半腰。

杜荀鹤(846一904), 安徽贵池人。《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

鱼玄机, 长安人, 生卒年不详。《江行》: 烟花已入鸬鹚港(在湖北钟祥), 画舸犹沿鹦鹉洲。醉卧醒吟都不觉, 今朝惊在汉江头。

8、《疑狱集》, 五代山东东平和凝(898 一955)、和㠓父子撰。

卷9: 山阴(今绍兴) 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 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 见无人, 因取其篙橹。

9、《旧唐书》 (941) , 五代刘昫、张昭远撰。

卷17 : 扬州城内, 旧漕河水浅, 舟船涩滞, 输不及期程。今从阊门外古七里港开河, 向东屈曲, 取禅智寺桥, 东通旧官河, 计长一十九里。

卷164: 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 遇旱即滞漕船, 乃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向东。

10、《稽神录》、《骑省集》, 五代末宋初扬州徐铉(916一991)撰。

《稽神录》卷3: 继而得双港镇将, 以为其言无验, 未及之任, 琪忽谓方曰: “适得军牒, 军中令一人来为双港镇将, 吾今以尔为皖口镇。”

《稽神录》卷5: 舒州桐城县双戍港, 有因风卷钱币经市而过, 市人随攫其钱以衣襟贮之。

《骑省集》卷1:《临石步港》(诗名)

《骑省集》卷3: 常年憾事在京华, 今岁清明在海涯。远港蹋歌深夜月, 隔墙吹管数枝花。

从以上引文可见, 早期文献里的“港”既可用作表河流的普通名词, 也可用作地名通名。值得注意的是, 引文中的地名和引文作者的籍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几乎全都分布在长江流域, 而少数北方籍贯的作者则大多有过南下经历。反观之, 唐宪宗时宰相、河北赵郡人李吉甫所撰中国第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813)则无一例“港”字。

宋以后, 文献里的“港”, 尤其是“港”地名渐多。“宋四大书”中, 《太平广记》 (978) 、《太平御览》(983) 、《册府元龟》(1005)均收有“港” 地名, 例如: 江苏扬州七里港, 安徽桐城双港、双戍港, 湖北襄阳浴马港、瀺港,郢州鸬鹚港、师子港, 福建福州甘棠港。北宋文坛领袖、江西吉水人欧阳修 (1007一1072) 也多次使用“港” , 例如, 《新五代史· 卷68》: “海上黄崎, 波涛为阻 , 一夕风雨雷电震击, 开以为港, 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 号为甘棠港。” 《新唐书》“港” 六见, 其中水名五个: 扬州七里港、太子港、武昌樊港, 沧州无棣港, 蔡州汊港。《文忠集· 于役志》有水名两个: 江州盘唐港, 黄州昭化港。

下面分官修史地志和个人文集两类列举文献资料:

4.2 史地方志类文献

1.《旧五代史 · 梁书第四》 (973): 淮贼寇荆州石首县, 襄阳举舟师沿瓷港袭败之 。

2.《宋史》(1345) , “港”137见, 其中地名50个。江苏3: 宝应泥港、射马港, 淮安马猡港, 仪征太子港, 扬州湾头港, 泰州石港、泰兴港, 江阴申港、赵港、沙港、 石头港、 陈港、蔡港、私港、令节港, 丹阳包港, 丹徒鲜界港, 常州深港、利港、黄田港、夏港、五斗港、灶子港、南戚氏港、北戚氏港、五泻港、新林港, 武进庙堂港, 无锡杨家港、郭渎港、许浦港, 平江凤凰港、 沪渎港;浙江5: 嘉兴大姚港、招贤港、运港, 永嘉石碑港、温州港;安徽4: 太平州后港, 芜湖鲁港, 繁昌荻港, 寿春青龙港;湖北2: 郢州唐港, 襄阳高头港;福建1: 连江南港;广东1 :连州马渡港;河北4:冀州大、小流港, 沧州黑龙港, 大名府许家港。

3.《金史》(1345) , “港”11见, 其中地名4个: 江苏盱眙白里港, 山东乐安高家港、和平军孙家港, 华港。

4.《元史》(1369) , “港”48见, 其中地名21个: 江苏3:石港盐场、掘港盐场, 平江刘家港;浙江4: 台州黄岩港, 山阴白洋港、定海港, 庆元港;湖北3: 郢州高港、唐港, 襄阳杨湖港;江西1: 南丰兜港;福建1: 漳州潮阳港;广东1:崖山海陵港;河北2: 大都白陵港盐场, 信县黄龙港;山东2: 涟州五港口, 高家港盐场;越南3: 占城港、舒眉莲港 , 交趾茅罗港;爪哇1:戎牙路港口。

5.《明史》(1736) , 仅地理、河渠二志即收“港”地名近百: 江苏48:南京金城港, 镇江京口港、七里港, 丹阳包港、甘露港, 常州泡港、夏港, 奔牛新港, 武进郑港 、澡港, 江阴黄田港、石头港、利港、夏港、范港, 无锡华港, 苏州茜泾港、杨林港、十八都港 , 常熟白茆港, 昆山漫水港、青旸港, 太仓刘家港, 吴江吴家港、七丫港, 句容杨家港, 金坛藏村港, 溧阳十字港, 如皋掘港, 通州石港、徐灶港、食利港, 海门张港、张墩港、东明港, 泰兴黄家港、大港, 江都刘家圩港, 仪征下水港。夹港河, 靖江新港, 宝应廖家港, 高邮茆塘港, 邗江东港、西港, 淮安马逻港、五港口, 丰县李家港;浙江8: 海盐吕港, 归安荻港, 德清五柳港, 定海岑港, 金华婺港, 衢州衙港, 衢县双港口, 乐清石马港;上海4: 胡家港、漕泾分水港, 松江山泾港, 嘉定刘家港;安徽8: 怀宁观音港 , 桐城源子港, 望江雷港, 芜湖鲁港, 繁昌荻港, 贵池梅根港, 铜陵荻港河, 祁门苦竹港;湖北4: 武昌樊港, 崇阳壶头港, 荆州洒港, 广济连城湖港;湖南1: 龙阳鼎港口;江西8: 都昌后港河, 鄱阳双港水, 安仁安仁港, 弋阳信义港, 南丰双港口, 新城五福港, 金溪石门港, 大庾黄泥港;福建4: 莆田通应港, 同安石浔港、下店港, 龙溪 (今龙海)镇门港;广东6: 阳江北津港, 海丰长沙港, 徐闻调黎港, 海阳陈塘港, 琼山神应港, 文昌抱凌港;河南1: 汝阳明港;河北3: 宛平石港口, 任丘凌城港 , 乐亭岳婆港;山东3: 乐安高家港, 梁山戚家港, 胶州鸭绿港。

6.《清史稿》 (1927) , 仅地理志即收 “港” 地名352个。其中, 江苏45: 江宁府1、镇江府3、常州府9、苏州府5、松江府10、太仓州3、扬州府6、通州5, 浙江93:杭州府3、宁波府9、严州府7、温州府11、嘉兴府6、湖州府12、绍兴府9、台州府14、金华府8、衢州府6、处州府4、定海厅4,安徽12:安庆府3、徽州府4、宁国府3、池州府2、太平府1, 湖北19:武昌府14、德安府3、荆州府1,湖南20: 常德府1、长沙府7、岳州府2、衡州府8、澧州1、南州厅1 ,江西28: 南昌府2、饶州府4、广信府3、 南康府2、九江府6、建昌府7、抚州府5,福建33: 福州府6、漳州府12、福宁府5、兴化府3、泉州府7,台湾30: 台湾府7、台南府 12、台北府7、台东州4,广东54:广州府1、潮州府5、肇庆府1、高州府6、雷州府7、惠州府9、阳江州5、钦州3、琼州府8、 崖州10,河南4:怀庆府1、汝宁府3, 山东4 : 登州府2、青州府2,甘肃西宁府1, 直隶7, 奉天1。

7.《太平寰宇记》(983) , “港” 24见, 其中地名18个: 江苏6: 丹徒萧港, 丹阳芜莆港, 海陵 (今泰州) 堕港, 如皋清水港、如皋港、石港场;安徽5: 含山新妇港、黄港、濡须港, 枞阳围亭港, 合肥小史港;湖北5: 鄂州樊港、太港, 监利赤岸港, 松滋渗港 , 竟陵(今天门) 金港;江西2: 贵溪安仁港, 余干邬子港。

8.《元丰九域志》 (1068), 收“港”地名2个: 江苏丹徒大港,安徽桐城双港。

9.《资治通鉴》(1084) , “港” 5见, 其 中地名4: 湖北武昌繁港, 襄州瀺港,河南蔡州坟港栅, 濠州鍾离荆山港。

10.《续资治通鉴长编》(1177) , “港”39见, 其中地名15: 江苏6: 常州新林港, 江阴利港, 苏州沪渎港, 通州蔡港, 宝应泥港、射马港;河南2: 温县大河港, 陈州鹿港; 河北5: 顺安军牙家港、东明港、许村港, 沧州黑龙港, 大名许家港; 山东1:青州高家港;交趾1: 东泾港。

11.《大明一统志》(1461) , “港”50见, 其中地名46个: 江苏5: 南京下蜀港, 金陵石步港, 江阴黄田港、夏港, 泰州太子港;安徽10:合肥小吏港 , 巢县饮牛港、听书港 , 芜湖鸠鹚港, 繁昌荻港, 南陵中港、蒲桥港, 铜陵荻港河, 乌江锁石港、新裕港;湖北8: 武昌牧马港、繁港, 承天府(治钟祥)金港、龙凤港, 景陵车湘港, 荆门曹将港、孟子港, 应城汤池港;湖南1:长沙靖港;江西2: 弋阳信义港, 金溪三港水; 福建3: 长乐太平港, 南平港滩, 福宁州 (治霞浦)甘棠港;广东5: 阳江北津港, 琼州神应港、海口港、万州小海港、文昌铺前港;河北2: 香河骆驼港, 武清清沽港;河南8: 汝宁府(治汝南)杭陂港、龙陂港, 信阳十字港, 光州亚港, 息县黄漂港、连桥港、曲吕港、涧头港;贵州1: 安顺甲港溪;高丽1: 开城府礼成港。

12.《大清一统志》(1744) , 收“港”字地名404个。其中, 江苏57: 江宁府7、镇江府12、常州府9、苏州府1、松江府8、太仓州6、淮安府8、扬州府1、通州4、海门厅1,浙江3: 宁波府1、严州府1、温州府1,安徽17:安庆府4、徽州府2、宁国府3、池州府2、太平府(治当涂)5、庐州府(合肥)1,湖北66:武昌府20、汉阳府5、黄州府5、安陆府(钟祥)7、德安府(安陆)11、荆州府11、襄阳府7,湖南52:常德府5、长沙府9、宝庆府(治邵阳)1、岳州府19、衡州府15、澄州3,江西53:南昌府7、饶州府(治波阳) 8、广信府 (治上饶) 5、 南康府(治星子) 4、九江府9、建昌府 (治南城) 9、抚州府9 、瑞州府 (治高安) 2 ,福建18:福州府2、漳州府10、汀州府1、福宁府 (治霞浦)5,台湾台湾府35,广东47:潮州府3、肇庆府2、高州府8、雷州府34, 海南琼州府35,河南6:汝宁府2、光州4, 河北顺天府6,山东3: 青州府 (治益都)1、登州府(蓬莱)1、莱州府(掖县)1,山西太原府1,贵州2: 贵阳府1、都匀府1,朝鲜1,硫球1, 日本1。

13.《四库全书》中收录“港”地名的州县志:

江苏《吴郡志》7、《景定建康志》48、《至大金陵新志》28、《无锡县志》24 、《姑苏志》181、《吴兴备志》16,浙江《剡(处州)录》1、《乾道临安志》、《咸淳临安志》27、《新安志》2 、《会稽志》9 、《赤城 (台州) 志》14、《宝庆四明志》 88、《延佑四明志》17、《海盐澉水志》6 、《景定严州续志》4、《至元嘉禾(嘉兴)志》25、《昌国州(定海)图志》7,福建《淳熙三山(福州)志》32,山东《齐(青州)乘》2。

14.清初16行省通志, 所收“港”字地名数如下:

《江南通志》939, 包括江苏、安徽, 但除海州 (今连云港)沙港、新港、出河港之外, 古淮河以北地区无收;《浙江通志》426; 《湖广通志》236, 包括湖北、湖南, 但鄂西、湘西、湘南无收;《江西通志》311, 赣南无收;《广东通志》430, 包括海南, 分布在沿海府州县;《福建通志》205, 包括台湾, 分布在沿海府州县;《河南通志》55,分布在豫南汝宁府、光州、信阳州;《钱畿通志》36,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通志》19; 《山西通志》5; 《陕西通志》2;《四川通志》1;《广西通志》1;《云南通志》1;《贵州通志》3;《甘肃通志》0。

15.《江南经略》,(明) 昆山郑若曾著, “港”537见。

16.《三吴水考》, (明)吴江张内蕴著, “港” 2029见。

17.《吴中水利全书》, (明)东阳张国维著, “港”3271见。

18.《三吴水利录》, (明) 昆山归有光著, “港”83见。

19.《浙西水利书》, (明)贵溪姚文灏著, “港”84见。

20.《太湖备考》, (晚清)金友理著, 收录太湖周边河港甚详: “山水下注, 通于外湖, 溪涧之道皆名曰港, 断港谓之浜, 直流谓之泾, 故道俱在, 今尤昔也。” “太湖有来水, 有去水, 水之来去各有口。其中河港之大小, 支派之远近, 今与古变迁, 通塞之不同, 谈水利者不可不明, 议兵防者不可不悉。详考而次列之, 未敢谓一无讹漏, 而大略已备, 览者可以知险易利害之所在也。” 该书卷二《沿湖水口》收录209港: 常州府无锡19、阳湖7、宜兴9, 荆溪6, 湖州府长兴30、乌程12, 苏州府震泽8、吴江4、吴县33、长洲5。

21.《西湖志纂》(1754), 苏州沈德潜著, “港”44见, 其中地名7: 花港、金沙港、桃花港、曲院港、花家山港、学士港(一名夹子港) 、茅家埠港。

22.《粤闽巡视纪略》(1780),石柱著, “港”173见, 其中地名98, 分布在福建晋江、泉州、龙海、同安、莆田、福清、连江、罗源、宁德、福安, 台湾、澎湖, 广东雷州、海康、电白、阳江、海丰、潮阳、东莞、梅州, 广西钦州, 海南琼州。

23.《钦定南巡盛典》(1772) , 高晋撰 , “港”169见。

24.《平台纪略》 (1781) , 蓝鼎元著, “港” 81见。

25.《台海使槎录》, (清)黄叔儆撰, “港”215见。

26.《海塘录》 (1708) , 翟均廉著, “港”94见。例如:

卷4: 十月修海宁县钱家坂马牧港等处塘工。

27.《筹海图编》, (明)胡宗宪著, “港” 195见。例如:

卷2: 太仓港口开船, 用单乙针, 一更船平。……升罗屿用丁未针, 经崎头山出双屿港。

28.《岛夷志略》, (元) 汪大渊著, “港”2见, 其中地名6: 爪哇苏马鲁隘港口、东冲古剌淡港、苏禄沙里八丹第三港、旧港、新港、万年港。

29.《东西洋考》,明张燮著, “港”79 见。例如:

卷1: 泊人称东京者即其故都, 其王居曰日南殿。清化港即旧清化府也,是汉九真郡治之地, 隋唐为爱州, 在交趾为西京, 今为清华承政司。顺化港即旧顺化府也, 今为顺化承政司 。广南港即旧义安府也, 汉为日南, 隋唐为驩州, 今为广南承政司。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 历史上“港”使用频率高、“港”地名分布集中的地区恰与其共时分布地区江浙沪皖鄂湘赣六省一市以及闽粤琼台四省相当, 连某些省区内“港”地名集中分布的区域也都吻合。文献里太湖流域作为“港”地名核心分布区的分布密度则比共时更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明代福州人谢肇淛所撰关于黄河以北河事的《北河纪》, “港” 地名只有7个: 泰安清阳港、朔港、胡家港、龙港, 邹县黄沟港, 冀州大、小流港。

其次, 闽粤琼台地区“港”地名明清以降大增, 但几乎全都分布在沿海府州县, 这些“港”地名大多是海港、海口、海湾, 也包括一些入海河流或河流下游的入海河段。例如,《大清一统志》: 福州府长乐县元佑港: “旧有港入海, 为沙所壅, 宋元佑, 县令袁正规开卓岭后山为港。” 漳州府海澄县港口江: “即九龙江下流也, 自县以西北, 诸水悉由此入海, 亦名港口大溪。”月港:“在海澄县, 西南接南溪, 东北通海潮, 其形如月, 故名。”台湾圆港: “海港自鹿耳门以内周环皆堤, 海舟聚泊, 后红毛建城如台, 因亦谓港为台湾。” 龟仔港: “牛朝溪西入海之口。” 马沙港: “西通大海, 北接台湾, 南岸即安平镇城, 亦名马沙沟。” 彰化: “海港极多。” 肇庆府阳江县白石港: “一名石门港, 受郎宫山龙潭水, 过双鱼城南入海。” 这些与海港相关的“港” 字地名, 应该比“港(河流)” 晚起,如上文所述, 直到清代的《康熙字典》, “港”字尚未收“港口” 义项。

再次, 文献中“港”字地名的分布要比共时分布略广, 主要反映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但密集程度都远低于前述六省一市以及闽粤琼台, 大体可视为方言间的扩散或借用。这种扩散甚至达于海外, 上引文献中朝鲜、日本、硫球、越南等地的“港”地名便是例证。冀鲁豫三省中, 河南的“港”地名都在豫南淮河流域, 为古陈蔡之地, 与楚毗连, 后为楚所灭, 世称陈楚。这一地域受楚文化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其“港” 地名当由楚扩散所致。河北“港”地名比河南少, 主要分布在冀中京津地区。上文已述, 这一带不少“港”字地名通名今音为jiǎng, 义为“洼淀” , 不同于“港(河流)” 。这在文献中也有反映, 例如《畿辅通志》:天津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 即北运河筐儿港, 籍以蓄泻者也。” “双港围亦汪应蛟屯田旧地也, 循照故迹开筑, 东与何家围沟渠相通, 两围互为蓄泻。” 山东“港”地名更少, 其中分布在登州等沿海地区的, 多为海港或海湾, 例如《山东通志》: (登州)沙门岛, “一名庙岛,南面黑港可容船三四十只避北风。…… 宋港可容船四五十只” , “ 三山岛以西皆沙港海口, 不临大洋, 易于防守。” “长山岛东北沙港、东南嘴沙港” 。至于西北晋陕二省、西南云贵川桂四省通志中只有极个别“港”字地名, 只能视为偶然借用。

4. 个人文集

1.王安石 (1021一1086) , 江西临川人。《临川文集》“港”11见, 例如:《寄杨德逢》: 占岁以知子, 将勤而后食。穿沟取西港, 此计当未获。

《春日晚行》: 缘冈初日沟港净, 与我门前绿相映。

《沟港》: 沟港重重柳, 山坡处处梅。小舆穿麦过, 狭径碍桑回。

《示报宁长老》: 白下亭东鸣一牛, 山林陂港净高秋。

2.苏 轼(1037一1101) , 四川眉山人,曾任职凤翔、杭州、湖州、黄州。

《东坡全集》“港”36见、《东坡词》1见。例如:

《寒庐港》:溶溶晴港漾春晖, 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 桃花流水鮆鱼肥。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 其三》:已占蒲鱼港, 更开松菊园。

《送黄师是赴两浙宪》: 近闻海上港, 渐出水底村。愿君五绔手, 招此半菽魂 。

《石钟山记》: 舟回至两山间, 江入港口, 又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

《答李琼书》: 见说沙湖镇颇浸居民, 亦江淮间常事耳。临皋港既开, 往来蒙利无穷。

《永遇乐》: 明月如霜, 好风如水, 清景无限。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 寂寞无人见。

3.陆 游(1125一1210), 浙江绍兴人。《剑南诗稿》“港”24见,《渭南文集》、《入蜀记》各14见,《老学庵笔记》2见。例如:

《野兴》: 红饭清蔬美莫加, 邻翁能共一瓯茶。西日紧花房敛港, 北风生柳脚斜茆。

《初晴野步》:入市路三义, 缘山港半斜。疏廉带残雪, 幽窦泻湍沙。

《湖上作》: 鹅儿经口晓山横, 蜻蜓港头春水生。兰亭之北是茶市, 柯桥以西多橹声。

《舟中醉题》: 风吹芦荻声飕飕, 晚潮入港浮孤舟。

4.范成大(1126一1193), 苏州人。《石湖诗集》、《吴郡志》、《吴船录》、《骖莺录》“港”共12见。例如:

《骖莺录》: 安仁县吏士自信州分路陆行者, 适方渡水取抚州路, 会余于南昌之宿港。

《昊郡志》: 及开陆家港小河, 长二百丈, 阔四丈, 水深三尺。

《吴船录》: 两岸皆芦荻,时时有人家,但支港通诸小湖, 故为盗区。

5.周必大(1126一1204), 江西吉安人。《文忠集》“港”35见。例如:

卷171:闻去邬子止数里, 欲乘月行而舟师不知港道, 遂止 。

卷171: 登上方教院, 在山之颠, 即楞伽塔也, 望太湖弥漫, 石湖仅如断港。

卷183:土人又云顷乌珠陷金陵。韩世忠围之甚急 , 一夕穿别港达于江而遁。

6.杨万里(1127一1206), 江西吉水人。《诚斋集》“港”27见。例如:

《藏船屋》: 非港非沟别一涯, 茅檐元不是人家。不居黔首居青雀, 动地风涛不到他。

《舟中买双鳜鱼》: 小港阻风泊乌舫, 舫前渔艇晨收网。

《料理小池荷》:鱼儿便喜新开港, 绕去绕来千百回。

7.朱 熹(1130一1200), 祖籍歙州婺源, 生于闽西尤溪, 后居闽北建州。《晦庵集》、《宋名臣言行录》、《经济文衡》、《别本韩文考异》以及《朱子语类》, “港” 共23见。例如:

《晦庵集》卷20: 临江石砌堤岸自绍兴以来被风浪冲击损坏, 及港汊湮塞。

《宋名臣言行录》: 如通州料角泰州石港, 水势湍险, 海舟至此必得沙上水手方能转入。

《朱子语类》卷10: 如今只才离小港, 便著浅了, 济甚事!

卷30: 盖怒气易发难制, 如水之澎涨, 能权停阁这怒, 则如水渐渐归港。

卷3:昔在一山上坐看潮来, 凡溪涧小港中水, 皆如生蛇走入,无不通透, 甚好看!

8.叶 适(1150一1223), 浙江温州人。《水心集》、《习学记言》“港”共15见。例如:

《禹贡五子之歌甘誓》:三江既入, 震泽底定。吴人之习于水事者, 谓吴淞江、青龙江、扬子江也。水自震泽入吴淞江而入于海最近, 自诸湖柳而入青龙江入于海次之, 自诸泾浦港而入江阴扬子江入于海又次之。

《西山诗》: 对面吴桥港, 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 无水不荷花。

9.张 镃(1153一1221), 原籍山西, 徙居杭州。《南湖集》“港”15见。例如:

《宿吴江县》: 既望月轮迟未上, 更深阔港喧轻浪。舟人惯夜自牵撑,却嫌炬火光摇晃。

《过红城子》: 阔港旁边狭港横, 大桥侧畔小桥平。吠人黄耳穿篱走, 唤子青裾出户迎。

10.真德秀 (1178一1235),福建浦城人 ,《西山文集》、《西山读书记》“港” 共11见。

《西山文集· 江东祈雨青词》: 自暮春以来, 久衍时雨之润, 川源断港, 纤陌扬尘。

《西山文集》卷8: 今欲创立小寨, 约以百人为额, 上可接永宁, 下可接烈屿, 前可以照应料罗、吴屿等处, 内可以控捍石井一带港口 ,实为冲要。

《西山读书记》卷35: 异端之说如断港荒溪 ,卒归于不可行者, 以其私意之所为故耳。

11.黄 镇(1204一1276),浙江慈溪人。《黄氏日抄》“港”54见。例如:

《卷72 · 申提刑司乞浚甘露港状:某尝妄谓此港之不可不浚, 其事有十。

《临川代郡守申纲运利病》: 本州地居上流 , 溪港易涸, 十日不雨, 河流断绝。《小帖子》 : 伐所产之木以为筏 , 出所适之港以渡江。

12.文天祥 (1236一1283),江西吉安人 。《文山集》、《文信国集杜诗》“港”10见。例如:

《文山集》: 余万死一生得至通州, 幸有海船以济, 闰月十七日发城下, 十八日宿石港。

《文信国集杜诗》: 鲁港败后, 陈宜中当国, 首斩殿帅, 韩震胁迁之。

13.黄 斡(宋), 福建闽侯人。《勉斋集》“港”20见。

14.韩 琥(宋),世居开封, 南渡后流寓江西上饶。《涧泉集》“港”13见。

15.陈 起(宋), 钱塘人。《江湖小集》、《江湖后集》“港”共22见。

16.洪 迈(宋), 江西鄱阳人。《夷坚志》、《容斋随笔》“港”共11见。

17.郑虎臣(宋),苏州人。《吴都文萃》“港” 44见。

18.陈 思 (宋),杭州人。《两宋名贤小集》“港”29见。

19.方 回 (元,1227一1305 ,)安徽歙县人。《桐江续集》、《庆湖遗老诗集》“港” 共13见。

20.周达观 (元), 浙江温州人。《真腊风土记》“港”10见。

21.邱 浚(明,1420一1495), 海南琼山人。《重编琼台稿》 、《大学衍义补》“港” 字共15见。

22.归有光(1506一1571) , 江苏昆山人。《震川集》、《三吴水利录》“港” 字共 109见。

23.王世贞(1526一1609), 江苏太仓人。《山堂别集》、《弇州四部稿》“港”共42见。

24.戚继光(1528一1588), 山东蓬莱人, 抗倭名将, 曾守浙江台州、宁波、绍兴、金华、严州等府。《纪效新书》“港”12 见 。

25.徐光启(1562一1633), 上海人。《农政全书》“港” 57见。

26.黄宗羲(1610一1675), 浙江余姚人。《明儒学案》、《明文海》“港” 共66见。

27.陶 安(明), 安徽当涂人。《陶学士》“港” 23见。

28.刘 篙(明), 江西泰和人。《槎翁诗集》“港”22见 。

29.杨士奇(明), 江西泰和人。《东里集》“港”14见。

30.吴与弼(明), 江西临川人。《康斋集》“港”18见。

31.王 鏊(明), 江苏吴江人。《震泽集》“ 港”17见。

32.史 鉴(明), 江苏吴江人。《西村集》“港” 14见。

33.王 樵(明), 江苏金坛人。《方麓集》 、《尚书日记》“港” 共21见 。

34.叶春及(明), 归善人。《石洞集》“港” 21见 。

35.郑若曾(明), 江苏昆山人。(郑开阳杂著》“港”80见 。

36.唐文凤(明), 安徽歙县人。《梧冈集》“港”10见 。

37.徐应秋(明), 浙江衢县人。《玉芝堂谈荟》“港”15见 。

38.陶宗仪(明), 浙江黄岩人。《说郛》、《南邨诗集》“港” 共61见。

39.田汝成(明), 钱塘人。《西湖游览志》“港” 61见 。

40.钱 谷(明),苏州人。《吴都文萃》“港”47见。

41.施闰章(清, 1618一1683), 安徽宣城人。《学余堂文集》“港”12见。

42.毛奇龄(1623一1716), 萧山人。《西河记》、《四书胜言》、《古今通韵》“港” 共32见。

4.、姜宸英 (1628一1699), 浙江慈溪人。《湛园集》“港”14见。

44.朱彝尊(1629一1709), 浙江嘉兴人。《曝书亭集》“港”10见。

45.宋 荤(1634一1713) , 河南商丘人,黄州通判、江苏巡抚。《西陂类稿》“港”11见。

46.查慎行(1650一1727), 浙江海宁人。《敬业堂诗集》“港”23见。

47.乾隆帝弘历(1711一1799)。《御制文集》、《御制诗集》“港”字共100见。

48.孙承泽(清) , 北京大兴人。《春明梦余录》、《元朝典故编年考》“港” 共63见。

49.于成龙(清), 山西永宁人, 江宁、黄州知府、两江总督。《于清端政书》“港”15见。

50.蓝鼎元(清), 福建漳浦人。《鹿洲初集》“港”78见。

51.厉 鹗(清), 钱塘人。《樊榭山房集》“港”15见。

以上抽取的是《四库全书》中使用“港” 字10次以上的作者, 这51名作者只占《四库全书》作者总数的不到2%, 表明“港”不仅在作为地名通名使用时有地域范围的局限,而且使用“港”的作者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考察上述51名作者的籍贯, 江浙沪皖赣人氏占70%以上, 闽粤人氏占10%, 其他不足20%。而这不到20%的作者或已移居上述地 区, 或曾有上述地区的生活经历。唯一的例外是乾隆皇帝弘历, 其《御制文集》、《御制诗集》使用“港”多达百次, 这可能与他巡游既多且广的特殊经历不无关系。显而易见, “港”字使用者的局限, 实际上同样反映了地域局限。

伍 结语

综上所述, “港(河流)” 的共时分布与历时分布有着一脉相承的地域局限性。这种局 限性使“港(河流)” 从产生到衰亡始终未能真正成为“通语”而终究只是方言词,尽管它一度从口语进入了书面语,并有跻身共同语之势, 但最终未成正果。但是, 其方言性今天已不能一目了然, 因为“港(河流)” 共时分布区今天的方言分歧已相当大,包括吴、湘、赣、徽、江淮官话、部分西南官话等方言; 其中有些地方“港”的“河流” 义已基本丧失。而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在时间的长河, 词义要演变,方言要分化, 其结果就会掩盖“港(河流)”的本来面貌, 揭开这层面纱, “港(河流)”兴衰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

若以上古秦汉魏晋为起点, “港(河流)” 的分布地域大体相当于古吴语、古楚语和吴楚之间被称为吴头楚尾的过渡地带。在此区域内, “港(河流)” 以太湖流域古吴语核心区为中心, 向周边扩散, 覆盖古楚语区, 成为吴楚通用的方言口语词, 但为包括扬雄《方言》在内的上古字书所失收。晋以后, “港(河流)” 进入字书, 宋以后引申出港口义,后者渐渐取代前者而成为基本义,并且进入了共同语, “河流”本义则逐渐衰亡。其衰亡的历程正好与扩散的历程相反, 由周边地区向扩散源退缩。在词义演变的同时,古吴语北部地区逐渐变成江淮官话, 西部地区形成徽州话 ;古楚语北部地区变成西南官话, 南部地区形成湘方言;吴头楚尾的过渡区则形成了赣方言。

汉语方言学界一般认为,古吴语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江淮官话区, 但语言内部的证据并不多。例如, “环”字今声母官话区一般为擦音[x], 吴语为塞音[g], 苏北扬州、泰州、如皋、南通等地也读为塞音[k`], 与吴语同源而不同于官话。这就是一条有说服力的语音证据, 但适用范围仅限于苏北。本文对地名通名“港(河流)”的考察, 也许可以作为一条词汇证据来证明古吴语的北部边界应该在古淮河一线。假如此说能成立, 那么, 通过考察地名分布或许也能为确定其他古方言区的边界提供一些帮助。(注释请参考原文)

来源:《方言》2002年第3期

作者:李小凡、陈宝贤

编辑:郭会敏

选稿:耿曈

校对: 刘言

责任编辑:张纯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标签:地名 方言 河流 港口 通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热门点击
  • 测绘工程需要考研吗,女生测绘工程考研方向
  • 南汇在哪里(浦东新区哪个镇最穷)
  • 为什么客户会流失(流失的客户怎样维护回来)
  • 跳高世界纪录是多少(跳远9米20不被承认)
  • 在家如何赚钱(程序员怎么接私活赚钱)
  • 沁园前置过滤器价格表,沁园净水机更换滤芯
  • 100毫升等于多少克(500毫升等于500克吗)
  • 运动鞋哪些好(运动鞋中最好的品牌)
  • 国家林草局拟规定: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
  • 1kg等于多少g(1公斤等于多少毫克)
  • 标签云
    鲁能队   期足彩   匹克   督战   德怀特   更衣   蒂安   压阵   到会   吃惊   幼年   热血沸腾   马基   此时此刻   急于   埃托奥   提供各种   勃列日涅夫   农博会   节衣缩食   疯魔   拿了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诺布尔   教宗   同组   卡德罗夫   里尔克   振奋   大族   我看过   战前   都将   低估   这届   幕僚   队医   有约   图瓦   兰卡   亮出   奇耻大辱   讲理   啦啦队员   望而生畏   新华社发   意大利杯   独立日   仪仗队   数码产品   拉希德   伢子   抢下   无果   染红   克瑞   失单   负于   炮轰   福井   征召   养伤   合围   十件   三强   勃朗宁   义无反顾   北体大   运筹帷幄   萨利   苦练   哈姆   花样游泳   大官   以弱胜强   体育明星   马路上   限令   十强   蓄势待发   高度评价   士气   圆月   好人家   策应   弗拉门   高居   合同期   民宅   披甲   中国体育   迷们   怎能不   上蹿下跳   伯顿   北京奥运   要她   一个女孩   有一套   施压
    大爱生活网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沪ICP备15034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