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分享

一尺九是多少厘米(1尺九寸是多少厘米)

发布时间:2022-06-08 17:18:19

编者语:

什么是中国的美?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有着美的传承,又都演绎出那个时代的风景,如今当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创造一种属于中国的美?

善稼的周人制定了礼乐秩序,像禾苗上的风,历经世代变迁,始终影响了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在礼乐的风景中,天和人,人和物,都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之美!

礼乐之美,带着大自然的意与息,藏在与我们日常相处的器物与生活里。器物之中,藏着生命,藏着文化,也藏着变迁。在岁月中,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着,而生活的美,藏于器物之中,更存在于我们和它们的各种纠葛中。

难道我们的美就随着那些器物消失埋葬?或者摆放在那些布满灰尘的博物馆展台之上?亦或是将那些美变成一个个孤立的“文化符号”,就那么贴在我们生活中的器物上?所有的文化符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的过程很重要,它们的来龙去脉构成了一整张完整的文化图示,带着华夏的底色,以中国之美编织而成……

也许,厘清了这些,我们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礼乐风景”吧!

特别感谢@路广 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

华夏文明的底色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礼记·表记·子曰》

夏商周三代更替,都改服色,奉正朔。以上三段文字被后世称之为“三统”,是对上三代社会生存状态的总结。华夏文明的底色,就是“夏商周”三代奠定的,以后的灿烂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文明的土壤,是基础。其他文明的影响,就像是撒到这片土壤里的种子,它们生根发芽,也混杂在“原生植物”体系里。夏代的质朴,殷商的神巫,周代的礼乐,良莠混杂,甚至到现在还掺杂在我们社会生活之中。比如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儿童失踪”,有人说就是“殷商建筑杀人祭祀祈求平安”的流毒,有些人把这种恶俗叫做“打生桩”。所以孔子推崇周人的礼乐文明,说: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自从大禹治水,堪定九州以后,中原各个部族都称“诸夏”,商人和周人都是“诸夏”之一,因此,后来我们都称自己为“华夏民族”,华和花相通,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其实,每一朵花都应该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自由的生活状态。

有句俗语,叫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原始社会开始,以血缘为纽带的部族和部族联盟开始逐步走向国家化的治理体制,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选贤任能”的,比如传说中的尧传位给舜,舜再传位给禹。因为一大群人总不能跟着几个傻子瞎跑,否则是分分钟灭族了!开始是在血亲宗族内部选拔,随着发展,必然演变为全社会的选拔。比如开始还是从贵族内部“举孝廉”、“举秀才”,到后来开始的科举考试,再到现代的学校培养、学校考试和社会考试。

这种发展状态跟有些成功的家族企业差不多,一开始都是亲戚,后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完全靠亲戚是不行了,于是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而搞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让管理层持股,再后来上市发行股票,于是企业变成了一个社会性的机构。随着规模扩大,企业必然越来越社会化,于是“企业文化”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甚至变得特别迫切!以局部比之全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潜在的“基石”!

我们说周武革命,分封诸侯,周公制礼作乐,目的是在重塑国家“精神”。姜太公被封在齐国,而周公被封在鲁国,由于周公需要辅佐周王,就派他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史记记载,姜子牙在去齐地的路上,慢慢腾腾地不着急,有“逆旅之人”问他,你们这是要去哪?太公回答说:去到新的封地建国。那人说,时机难遇而易失,换句话说,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姜太公一听,立马抖擞精神,日夜兼程,很快赶到营丘,齐国很快建立起来了。五个月后,姜太公回报周公说,我们齐国建好了。周公就问,怎么这么快,太公说,我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广开鱼盐之利(简其礼、从其俗,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周公的长子伯禽却迟迟不来汇报,三年后,伯禽才来汇报说,鲁国建好了。周公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来?伯禽说,我们到了鲁地,“易其俗、革其礼”,教化人民。移风易俗这个成语就打这儿来的。所以周公就说,将来齐国是一个经济强国,鲁国是个礼乐之邦,恐怕以后鲁国的子孙要受制于齐国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传说中的周公制礼作乐,到完备时,应该是西周中期以后的事儿了!上一期提到的昭穆制度,其名来源就是周昭王和周穆王的庙号,或者说“谥号”。对于天子的谥号,是天子驾崩之后,大臣们到都城南郊告祭上天时,给他一生的总结和评价,是人死了之后才有的。因此昭穆制度的严格建立至少是在周穆王以后,而不是现在网上的一些资料所说的周初或者先周时期。西周建立之初,还有好多国家并没有“移风易俗”,礼乐文明也没有完全推广。一些殷商后裔建立的封国,依然沿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宋国和卫国,即便是“姬姓”的郑国,因为建国于殷商故地,毗邻宋卫,也受殷商遗俗影响,以至于后世称“郑卫之音,为靡靡之音”。甚至一直到了东周(贯穿整个春秋战国),都在延续。晋国国君晋悼公会盟诸侯,宋平公在楚丘宴享晋悼公,举行禘礼(殷人祀天之礼),上演商汤当年的桑林之舞,舞蹈和音乐应该是非常恐怖,当舞蹈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旌夏”的大旗子的时候,晋悼公受到惊吓,躲到房间里,可能是出于礼节,晋悼公又出来把桑林之舞全部看完。结果在回国的路上就病了,占卜的结果是“桑林的鬼神作祟”,很快晋悼公就死掉了,因此谥号为哀悼的“悼”。可见商人的乐舞的神秘可怕,我是感觉应该像藏人或者萨满之类的舞蹈,而且过程中可能要杀人祭祀!

宫商角徵羽

说起音乐,我个人认为它是一种“身体”的艺术,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与肢体动作和共鸣振动有关。所谓“五情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不管高兴或者悲哀,不免都会歌之舞之蹈之,放眼世界,不论肤色种族,都会这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体系。我们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大概就是河南贾湖遗址的七孔骨笛,距今8000年前,应该是用鹤腿骨制作的。

我小时候,家里的老人有些不太正确的老观念,说“王八戏子鳖吹手”,不让我们接触吹拉弹唱,打压我们兄弟姊妹音乐冲动,说我们祖上就五音不全,没有音乐细胞。说五音是哪五音?宫商角徵羽,换成简谱音,就是“1、2、3、5、6”,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歌《打靶归来》,“35635,65321,愉快的歌声满天飞”!这里面就五个音,就是“宫商角徵羽”。没有4和7,但是古人实际上也是“七音”,有“变宫”音,相当于7,“变徵”大致相当于4。从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来看,至少在春秋时期以前,我们就有了七音十二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召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千字文》

《千字文》是著名的启蒙读物,在传世的早期写本中,都写作“律召调阳”,包括几乎与作者同时期但稍晚的智永和尚的手书《千字文》,还有之后隋唐欧阳询书写的《千字文》,都写作“律召调阳”。直到后来宋徽宗在他的瘦金体《千字文》里,才把“召”写作“吕”。如果结合《千字文》的上下文看,也应该是“律召调阳”。

《千字文》欧阳询 书

为啥叫“律召调阳”呢?在古代有个说法,叫做“律中”,或者“律应”,是传说中的古人判断节气的一种方法,据说是把葭莩的灰塞到律管里,然后把律管插到地上,我们之前在天文历法里讲过,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就用十二根长短不同的律管,对应十二中气,所以叫做“律中”。每到一个中气,地温升降,地气波动,这个对应律管里的葭灰就会飞出。于是,每一个律管自然就对应了一个月份,十二律对应十二月。“吹灰”这个事儿,好多后人尝试过,好像不太应验,相信它只是个传说,后世沿用这个说法而已。十二律对应十二月,我也记不住!再说说十二律怎么来的,取一根九寸长,三分粗的管,有说是竹管、苇管,也有说是铜管,我觉得铜管的可能性比较大。周代晚期一尺大概是23厘米,九寸大概不到21厘米。把这根管确定为“黄钟”,把长度截掉三分之一,剩下六寸,就是“林钟”。再把林钟增加它的三分之一长度,变成八寸,就得到了“太簇”。把太簇再截掉三分之一,得到“南吕”。把南吕在增加三分之一,得到“姑洗(音先)”。如此继续下去,就得到了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这就是十二律的三分损益法,古琴的十三个徽点定音也是采用了三分损益法。根据阳升阴降的原理,把开始的最长律管黄钟和以后每个增三分之一的律管,叫做“阳律”,一共六个,也叫“六律”;把每个减三分之一的律管,叫做“阴律”,也叫“六吕”;六律和六吕合称“律吕”。所以,到了宋代,连宋徽宗这么有文化的人,在抄写《千字文》的时候,都把“律召调阳”写成了“律吕调阳”了!

《千字文》宋徽宗 书

古人用律管定音,所以也把“律”称之为“乐律”。也成了后世“规律的律”和“法律的律”的意义来源。记得小时候,春天到了这个时候,柳树抽芽,小孩子开始做柳哨,就是把柳枝的树皮用手小心来回捻动,让树皮脱壳,然后在把树皮从柳枝上拔脱下来,形成一根小长管,吹起来嘟嘟响,柳哨越长,声音越低,太长了反而就吹不响了。律管也是如此,律管越长,声音越低;反过来,律管越短,声音越高。按照王力先生《古代文化常识》里的说法,六律之首的黄钟是最低的音,六吕之末的中吕声音最高。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起调“中吕”,声音必然高亢激越,像唱陕北民歌的阿宝,扯着嗓子面向苍天的呼号之音!

宫调:中吕

曲牌:山坡羊

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宫调:中吕

曲牌:山坡羊

长安怀古(元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水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

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但根据《国语》里,周景王问律伶洲鸠的记载,中吕应该不是最短的律管,也就不应该是最高音的律管。此处,有待商榷,期待“达人”指点迷津!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这是周武王在伐商前的誓言,也是出征前的动员令!记载于《尚书·泰誓》。

所以,《诗经》有十五国风,就是采集来自十五个地区的民间歌曲,天听自我民听,老百姓的声音就是老天爷在听的声音。周王朝招募和派遣采诗官到民间倾听民声,称之为“采风”,直到现在,文学艺术创作者还是讲究“民间采风”。此外,贵族们还有“乐悬制度”,《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天子宫悬,就是乐器按照使用功能悬挂陈列宫室四边,诸侯轩悬,也叫“曲悬”,就是除了南边以外,其余三面悬挂钟磬乐器;卿大夫判悬,就是乐器悬陈两面墙下,士特悬,只在居室一处有乐器。根据昆曲的资料显示:七音与十二律相配合,理论上有84个宫调,但实际应用中唐燕乐有28宫调、宋词有7宫11调、元杂剧6宫11调,明代南曲5宫8调。昆曲南北曲常用的只有5宫4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正宫、黄钟宫、越调、商调、双调、大石调。另有极少数南曲使用小石调和羽调,极少数北曲使用般涉调。宫调是一种表现手法,原来包括曲调的情绪特色和"笛色"(笛子的调门,音高等)。《太和正音谱》对北曲各宫调情绪特色有如下描述:

《太和正音谱》各宫调情绪特色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商调:凄怅怨慕

越调:陶写冷笑

双调:键栖激袅

大石调:风流蕴藉

网上有一段文字描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概括现在并不完全准确,实际宫调起到了对曲牌分类标目的作用,每个曲牌归于某个宫调之下。但是宫调问题一直是曲学中没有解决的重大遗留问题。曾经一度有很多学者提出废除宫调归类体制,直接使用笛色定调对曲牌分类,南京大学俞为民老师和著名曲牌体声腔音乐研究泰斗郑西村都重新审视昆曲曲牌体宫调体系与唐代燕乐28调的归属联系,提出了宫调对于曲牌的约束不仅在于“笛色定调的调高”还有另一层意义——调式。在此基础上,郑氏以近百岁高龄提出了昆曲音乐的“七均三十五调”体系,并给出了调式的“正煞、寄煞”基本规范。即便如此,昆曲曲学最大的遗留问题还是宫调问题,有很多学者支持绕过去,“永远不解曲之宫调堂奥”,但不管对于曲学的发展和严格传承,对于昆曲新作品的创作、还是仅对于一种艺术文化遗产的解密,宫调问题不可不解,一直说不清的问题不可不继续研究和解密。宫调问题还有更复杂的音乐规范和昆曲曲牌用牌表现风格期待解决,例如起调毕曲问题、曲牌音乐调式终止群问题、支持音问题都期待研究和合理解密。

衣食住行

古代贵族结发束冠,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说古人不剪头发。其实不是不理发,而是不“剃发”,或者说不“髡发”。小时候由父母给修剪头发,大概梳成两个髽髻,称之为“总角”,其余的头发垂下来,叫做“垂髫”,所以有“总角之宴”、“黄发垂髫”的说法。男子到了十五岁以后,变成大孩子了,一个半大小子就不能再梳着“总角”了,要把头发束起来,绾在头顶上。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开始在束起的头发上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可以担当社会责任了,所谓“齐家治国”,也就是可以娶妻成家,做官治国了。女孩儿十五岁举行“及笄礼”,结发加笄,表示成人,可以结婚嫁人了。

发髻图

一般来说,古人束发有两种形式,绾发或者簪发。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古代人物,或者现实生活中见到的道士,都是簪发。说起簪发,也有两种,最常见的一种是横簪,就是在头顶的发髻上横着簪进一支发簪,防止头发散乱。还有一种特别的“簪法”,叫“子午簪”。咱们还是拿《长安十二时辰》说事,靖安司丞李必的头上戴着道家的玉冠,别着子午簪,从发髻正后方向前簪住发髻。著名宋画《听琴图》里,道君皇帝宋徽宗的头顶就戴着道冠,插着子午簪。子为啥叫子午簪?因为人如果站在庙堂上,面南背北,正好是子午线的方向,发簪沿着子午线的方向,从后向前簪住头发,就叫“子午簪”。子午簪多是古代高级道士的打扮,而普通人都是横簪,道家也称卯酉簪,卯酉簪方向也是按照如此规矩,人面南背北时,从左边,也就是东边,向右边,也就是西边,簪入发簪,卯居东方,酉在西方。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子午簪

《听琴图》道君皇帝宋徽宗的子午簪

从先秦开始,普通百姓叫做“黔首”,隋唐时期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平民不加冠,用黑色的头巾包住头发,所以称之为“黔首”。刚才讲《孝经》讲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三字经》也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说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担忧;道德污损,会让父母感到羞辱。华夏先人们一直认为“蓄发衣冠”是文明的表现,而“断发纹身”则是野蛮人的做法。因此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就是给犯人剃掉头发,让大家都来鄙视这个不遵守文明礼法的野蛮人。尽管头发剃掉还会再长出来,但至少在头发完全长出来的很长时间里,髡发的人都会生活在人们鄙夷的眼光里。

宋代引浆卖流者的衣着,头顶包着黑色“巾帻”,即是所谓“黔首”。

古人上衣下裳,此外还有所谓的“深衣”,有点像连衣的桶裙,不过也是右衽,向右边一直缠绕包裹身体的衣服。衣服前身开襟,左边压住右边,衣服向右叠压裹缠,称之为“右衽”。孔子的时代晚于管仲,当时有人对前人管仲有“微词”,指摘贬低管仲,孔子就很生气,说:微管仲,吾将披发左衽矣!

当时除了中原华夏民族以外,北方的戎狄,大都是髡发左衽,南方的荆蛮百越,则是断发纹身。孔子大概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我们的华夏文明就荡然无存了!

还有说法,唐朝孔颖达注《礼记》时称:“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就是“生右衽、死左衽”。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右衽,用左手解衣服上的抽带比较方便。如果人死了,就是左衽,而且没有衣纽,因为再也不需要解衣了。

现在一些出土文物,左衽与右衽皆有,有属汉文化的俑,也有左衽的。有人说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尤其是隋唐以后,所谓的关陇武家贵族居于北朝,多胡人血脉,后来融合于中原,衣饰风俗也流于中原。说的也有道理!

深衣复原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现在的考古发现,有些属于中原汉文化的文物显示了“左衽”,有一种解释是华夏民族是个融合的民族,文物显示的左衽是这种融合的表现。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大多是“冥物”,给死人用的,所以“左衽”。

深衣佣摹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有个“醉鬼”,名字叫刘伶,天天喝酒,几乎整天都是醉的。有时候喝醉了酒就在家里脱光了衣服,有人见到就笑话他,他却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裈衣,诸位怎么跑到我的“裈”中了。大约在魏晋以前,人们还不流行穿“内衣”,比如马王堆汉墓里的侯爵夫人“辛追”,她下葬的时候就没有穿“亵衣”,里面是丝织的“开裆裤”,后面露着屁股。所以体面的女子一般都是穿着“深衣”,用衣幅一圈圈地把身体裹起来,像个筒裙,然后像日本人那样坐卧起居,而不容易走光。所谓“跽坐”,就是双腿并拢跪在席子上,然后屁股坐到脚后跟上。如果岔开两腿,用屁股直接坐到地上,叫做“箕坐”,是非常不雅观的,裆里的羞处会被人看到。

袴复原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大约到了汉代以后,开始出现“裈”这种东西,就是“兜裆布”,一般都是六尺长的宽布带,按照一定的方式扎住裆部,然后系在腰间,很像现在的“T型内裤”。这种裈的系法,现在还保留在日本。比如日本的相扑力士,他们在比赛的时候,就系着这样的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记载,司马相如拐跑了卓文君,文君当垆卖酒,他则是系着“犊鼻裈”,跟佣人一起在街市上洗餐具。所谓“犊鼻裈”,大概就是系上以后,前边鼓鼓的像个牛鼻子吧!大概到了隋唐以后就开始穿着“亵衣”了。古代服饰很复杂,关于古人的衣着就先说到这里。

裈的使用方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接着咱们说说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诗经·伐木》里说,:“民之失德,乾糇以愆”。大概是说兄弟朋友之间失了和气,往往都是因为一口干粮。其实不仅“民以食为天”,公侯也以食为天!关于饮食的常识在这里不讲了,可以自己看书学习。咱们只在这里讲几个古代故事。春秋时期,郑国的郑灵公刚刚即位,郑国贵族公子宋和公子家一起去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宋就对公子家说,我每次食指抖动,都会吃到美味。现在食指又开始抖动了,这回肯定会吃到美味!公子家不信,说食指谁不会动,净瞎说。公子宋举着手说,不信你看,食指动了吗?两人到了晋灵公的宫室,恰巧碰上楚国送来了一只大鳖,厨师正在杀鳖准备烹饪。公子宋和公子家相视大笑,晋灵公看见觉得很奇怪,说你们俩无缘无故地笑什么?公子家就把两人在来的路上的事儿说了一遍。等到做好的大鳖端上来,郑灵公分给其他人吃,唯独不给公子宋。公子宋大怒,冲到大鼎跟前,用手指在鼎里蘸了一下汤汁填到嘴里,然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过了没多久,公子宋就让人把晋灵公杀掉了。还有个故事,宋国与郑国打仗,开战前,宋军主帅华元杀羊犒劳身边武士,每人都喝到了羊肉羹,唯独没有给驾驭战车的羊斟。两军开战后,羊斟驾着战车,拉着主帅华元直接奔向了郑国大营,把华元交给了敌人做了俘虏。羊斟对华元说,分羊羹的时候,你说了算!驾车我说了算!战国策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宴会里准备的羊肉羹准备的不多,分到大夫司马子期那里,恰巧没有了。司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国,游说楚王讨伐中山国,中山国的国君战败逃跑,非常狼狈,回头一看,其他人都跑了,只有两个人带着武器跟着他。中山君就问:别人都跑了,你们两人为啥跟着我?这两人回答说:当初我们的父亲快饿死的时候,是您给了吃的救活的。父亲临死之前对我们说,如果今后中山君有难,你们两人一定要誓死保卫国君。中山君仰天哀叹: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因为一壶饭浆得到了两个死士。

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说到古代宫室建筑,我想说一个人,就是杨鸿勋杨先生,作为中国建筑考古学的奠基人,杨先生一直以来不太为人所知。但杨先生在国际汉学研究,尤其是涉及到古建筑学领域,还是很有名的。杨先生曾经做过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杨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址的考据和复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史前时代,遗址、夏商周三代遗址考察研究,秦汉时期的遗址考察复原,以及后来的大明宫复原等等。比如,在对“黄帝时明堂”的研究中,包括参照日本弥生时代祖社的研究,提出“昆仑”=干阑=“京”的论断。根据古人典籍记载,以“天极”对应地上“昆仑”,从而可以标注地理“分野”位置。北极星是天球的中心,而昆仑就应该是中原的中心。但是昆仑山远在西北高原,不在传统的中原地区,因此,昆仑一定不是指的昆仑山。这里面就出现了矛盾。而杨先生的考证,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初汉武帝封禅泰山,在泰山附近的汶上修建了一座“明堂”,是按照当时济南人公玉带进献的“黄帝时明堂图”建造的,记载说: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区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说白了,所谓的昆仑,就是天子拜祭上天的地方。古代的宫室基本都是朝南的,而“昆仑”是朝向北方的,是一个只有屋顶,四面漏空的,被高高架起来的一个“亭子”,其实就是一个仰望北极的“观星台”,观星台的造型也即是金文“京”字的来源。黄帝轩辕氏最早活动的区域大概是现在的西北地区,“昆仑”意象表达最早应该就是来自“昆仑山”,随着后世的迁徙民族,离开了“昆仑山”,但“祭祀上天”的地方依旧沿用原来说法,所以古书说:命曰“昆仑”。

这两年比较火的一个重要考古发现,就是那个海昏侯大墓,刚发现时,已经被人打上盗洞了。神奇的是,这个盗洞的位置,恰巧是这个甲字形大墓中心区域的中心点,误差偏离一米。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为啥盗墓贼定位这么准?甚至比专业考古队还准!?

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都体现着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到了宋代,李诫在他的《营造法式》里开篇就提到了天圆地方的概念,而建筑规划的方法是“方中取圆,圆中取方”,还画了一张“圆方方圆图”。

方圆图,《营造法式》,李诫,宋代

方圆图,《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王南

通过现在对夏商周等前三代遗址的勘察,都符合“天圆地方”这一规则。去年出版了一本书,作者王南,汇总了自营造学社梁思成先生以来的古建筑规划比例,堪定制作了关于“方中取圆,圆中取方”的大量图例。给他点赞!

由此总结出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的审美比例关系,就是这个“圆方方圆图”,具体的说就是1:√2。这与西方的黄金分割有所不同,黄金分割比例是a/b=b/c,说白了是一个等比例递进关系,它的来源与古希腊的航海测绘有关,这里不多说了,感兴趣了可以回头聊。圆方方圆图的比例应用不仅在建筑上,后来还应用到了好多物品上,构成了“中国审美比例”的规则。

偃师商城,《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王南

汉长安城,《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王南

再说回海昏侯墓的盗掘,为什么盗洞定位那么准。其实盗墓贼只要摸准了墓葬的任意两个外边和一个边角,根据“圆方方圆图”,就能测量出墓葬的中心位置。

古代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大型宫室是“前朝后寝”、“左宗右社”,现在看到的最典型代表就是紫禁城。东面是宗庙,西边是五色土社稷坛。天子居所,中轴线重合“极地线”或者子午线,而民居则要避开“子午相冲”。其实“极地线”和“子午线”是有一个很小的夹角的。

河南安阳小屯车马复原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说了这么多,最后说一说古代出行工具车马。

大家都听说过田单火牛阵的不是吧,战国晚期,燕将乐毅领兵攻打齐国,一开始势如破竹,连下七十城。就剩即墨和莒等两三个城没有攻下。当时田单一家为了躲避兵祸逃难时,田单就提前让自己的家人,用铁皮包裹车轴。当人们驾着车,乱哄哄地逃跑时,车与车相撞,好多贵族的车轴都撞坏了,着急也跑不了了。只有田单家的车没事儿,安全地躲到了“即墨城”,于是大家认为田单是一个“贤能的宗室贵族”,于是推举田单为即墨守城的主将。于是有了后面的“火牛阵”。

其实车马进入华夏文明很早,传说中的先祖轩辕氏就是善于驾车的部族,而轩辕氏的首领黄帝是我们共同追认的远祖。因此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六艺”里就包括了“御”,就是驾驭马车,由此,车马文化也一直影响到后世。比如苏东坡名字叫“轼”,就是马车上前面人可以扶住的横杆,前有车,后有辙,所以苏轼的弟弟叫“苏辙”。加上他们老爹,这爷仨儿占了唐宋八大家之三。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秦始皇陵车马复原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关于六辔,后世学者解说的好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孙机先生的说法,后来被秦始皇陵铜马车的发掘和山东淄博的发掘所否定。

古代马车大多四驾六辔,四匹马拉车,中间的两匹马基本上是被栓死在衡轭上的,称之为“服马”,主要为车辆提供动力,这两匹马要老实有耐力。外边左右两匹马,称之为“左骖右骖”,不是栓死的,这两匹马需要“灵活而有爆发力”,因为它俩儿在最外面,必然骁勇,负责车驾的转向。按道理说,一匹马就有左右两辔,连着两根缰绳,拉左辔,马向左走,拉右辔,马向右走。一共四匹马,应该是“八辔”,为啥古人总说“六辔”呢?因为中间的两匹服马被紧挨着固定住了,最里面的两辔是不能拉的,如果一拉,两匹马就碰头了,这车没法跑!所以最里面的两辔是松松地固定在“觼”上的。驾车的人左右手抓住六辔,所以说高手御车,六辔如濡。

四驾六辔,《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孙机先生在历史界很有名,但我知道他老人家至少说错了两件事,刚才说的是一件,还有一件是对木工刨子的断代。都说错了!影响很不好。我在这里不是攻击孙机先生,是想说,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不能老坐在书堆里,停留在文本上,抠文字,闭门造车。需要有实践,也需要有思考。说这些也是对我自己的警醒,写作讲解需要慎重,否则真的会汗发脊背,晚上睡不着觉!同时也恳切地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之前有一档节目,叫《守护国宝》,里面介绍了一件“国宝”~杜虎符,当时就有人议论说是件“赝品”,放着“没争议的阳陵虎符”,为什么要用“有争议”杜虎符。关于杜虎符的质疑,在第四版的王力先生《古代文化常识》里有说明,是罗颐福先生的五点质疑。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

新郪虎符,罗振玉拓本,实物存于法国巴黎

阳陵虎符

罗颐福先生对杜虎符的五点质疑,《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里的“什物”。有些历史研究者总要为某种器物寻找所谓的“来源”,推崇“继承性”,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有些人,每当发现一件新文物,总要想方设法的给这件东西找个“祖宗”,其实往往是,这件“器物”本身就是祖宗。

比如说“三足鼎立”的鼎,它的前身是“鬲”,有三个尖尖腿脚,还有“联裆”和“分裆”的说法。对于商周以前的考古,发现了好多类似的三足鬲形器物,不光是国内,在国外的遗址中,这种三足器物也屡有发现。好多学者,总是试图寻找这些三足器物之间的联系和传承关系。这个事儿,对于同一文化区域内进行的探索研究,是对的。如果把它无限放大,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记得好几年前,我还曾经因为这事儿请教过山东大学的一位老先生(考古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也同意我的看法。只要是一个人,你把他放到野外求生,让他生火做饭,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找来三块石头,往锅地下一垫,在空档下面生火。只要是个人就会!不需要跟别人学!三足鬲的造型就是这样来的,每个地方都有造型细节差异,这些差异只跟当时、当地、当人,有关系,而往往跟所谓的“传承”没有关系,有好多东西不是学来的,而是思考和实践得来的!

陶鬲

陶鬲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老外研究“乌鸦喝水”,他们把乌鸦获取食物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实验的结果是,乌鸦会先利用一个“短树棍”,获取另一个“长树棍”作为工具,然后再用“长树棍”来获取食物。我就想问一问:乌鸦的这种本事跟哪个鸟学的?通过实验视频监测表明,是乌鸦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得来的。鸟都能做到,何况是人?!所以孔子说,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有人困而知之,还有人困而不知!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也知道颁奖考察过程很严谨,但为什么屡屡颁发同一奖项给两三个人?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就是不同的人,往往会在相同的时间阶段,同时发现相同的问题,而付诸各自不同的努力,指向同一个目标,而在此之前他们往往没有共同约定。

人,之所以作为人,是因为上天赋予的特殊创造力,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都应该尊重这种能力、发挥这种能力,因为它不仅创造着我们的物质世界,也创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古代把这一部分内容归类为“格物致知”,属于训诂考据的“小学”,就是一种基础,学习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大学”。什么是“大学”?《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很多,从上古到现代,形成了很多知识点,纷纭庞杂。我感觉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这些“文化符号”,而是要了解这些文化符号的“来龙去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个文化符号形成的过程很重要,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就像算数学题解方程式一样,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堆数学题“答案”,光记下了每个答案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目的是怎样学会解题,学习解题思路和方程式。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

调阅往期资讯,请点击菜单“日用目录”

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加入日用之道群,和我们一起讨论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标签:宫调 都是 文化 曲牌 方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热门点击
  • 测绘工程需要考研吗,女生测绘工程考研方向
  • 南汇在哪里(浦东新区哪个镇最穷)
  • 为什么客户会流失(流失的客户怎样维护回来)
  • 跳高世界纪录是多少(跳远9米20不被承认)
  • 在家如何赚钱(程序员怎么接私活赚钱)
  • 沁园前置过滤器价格表,沁园净水机更换滤芯
  • 运动鞋哪些好(运动鞋中最好的品牌)
  • 100毫升等于多少克(500毫升等于500克吗)
  • 国家林草局拟规定: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
  • 1kg等于多少g(1公斤等于多少毫克)
  • 标签云
    鲁能队   期足彩   匹克   督战   德怀特   更衣   蒂安   压阵   到会   吃惊   幼年   热血沸腾   马基   此时此刻   急于   埃托奥   提供各种   勃列日涅夫   农博会   节衣缩食   疯魔   拿了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诺布尔   教宗   同组   卡德罗夫   里尔克   振奋   大族   我看过   战前   都将   低估   这届   幕僚   队医   有约   图瓦   兰卡   亮出   奇耻大辱   讲理   啦啦队员   望而生畏   新华社发   意大利杯   独立日   仪仗队   数码产品   拉希德   伢子   抢下   无果   染红   克瑞   失单   负于   炮轰   福井   征召   养伤   合围   十件   三强   勃朗宁   义无反顾   北体大   运筹帷幄   萨利   苦练   哈姆   花样游泳   大官   以弱胜强   体育明星   马路上   限令   十强   蓄势待发   高度评价   士气   圆月   好人家   策应   弗拉门   高居   合同期   民宅   披甲   中国体育   迷们   怎能不   上蹿下跳   伯顿   北京奥运   要她   一个女孩   有一套   施压
    大爱生活网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沪ICP备15034965号